第五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来判定强弱。
    第三个我们看决定: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
    前面是讲真妄,这个是讲它的强弱。
    我们造罪的时候,心是有间断的、有终止的,所以我们前面说过:带业往生,你所带的业要带旧业,不能带新业,新业你带不走的。
    什么叫旧业?
    就是这个业你已经忏悔了,你已经断相续心了;如果你这个业还一直在造作,这个业就障道了。也就是说,这个业因为你的忏悔产生间断,而产生终止。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不是随便就念佛,也不是一时的冲动,我们是长时间的听闻大乘法义,建立了成佛的菩提心。我们长时间听闻净土的教义,对阿弥陀佛生起了皈依的心。所以那个时候的心,是无间心,特别的坚定,而且是无后心,念念的相续没有终止,坚定而相续,那个时候才舍命。
    你想想看,一个坚定而相续的心,面对一个犹豫不决、间断的心跟有终止的心,那当然是善心猛利,所以就能够往生。
    以下作一个譬喻,如一个十围的绳索,这个绳索很粗,十个人才能够把它包起来,一千个人都不能使它断裂,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坚定的剑,即使是一个童子,他也没有三昧力,他只是一个散乱心,但问题是他那个是剑,一刀就可以把它两断。
    所以念佛的时候是一种坚定心、相续心,所以可以往生。
    我们作一个归纳,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临终的时候要达到一心不乱,在本论当中,把一心不乱作出一个很明确的标准,一心不乱:
    第一个、它是真实的心,你念佛的时候要缘到真实的功德,你不能说心里面念佛,心中还是想到世间的情感,那你就不是真实的心,你没有缘到真实的功德,第一个你要有真实的出离心、成佛的心。
    第二个、你要有坚定的心,无间心、无后心。所以说一心不乱的最低标准,就是真实的心跟坚定的心。
    这个十念必生,在《净土圣贤录》也有一些公案,我们讲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朝的张善和居士,这个人一生是杀牛的,他父亲也是杀牛的,他出生以后也跟着杀牛,杀了一辈子的牛。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经常做梦,有十几只牛冲过来,用牠的头去撞张善和,所以他每一次都是在恶梦中惊醒。后来有一次撞得实在太厉害了,他感到非常的恐怖,就赶快请他太太去请出家的法师来开示,出家法师就开示净土殊胜的功德,叫他要念佛。
    这个时候,张善和听闻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以后,在《净土圣贤录》上说,他念佛未满十念,未满十念,还不到十声,这个时候他就说:牛去也,佛来也,就走了。牛已经离开了,这业障已经消除了,阿弥陀佛现前了──未满十念。
    大家会说:他造了一生的杀业,他临终的时候念佛是未满十念,为什么未满十念的念佛,能够把重大的杀业转过来,转成清净的莲华呢?转地狱的火成清净的莲华呢?理由只有两个:
    第一个、他念佛的时候是用真实的心来念佛,不像我们一般念佛的时候打妄想,你没有用真实的心念佛;
    第二个、他用坚定的心来念佛,专注、坚定,因为他真实心故、坚定心故,所以他把整个杀业转过来,所以牛就消失了,佛就现前了。
    诸位看看《净土圣贤录》,唐朝的张善和,这个是标准的临终十念,所以,我们不要以时间的长短来判定业力,应该从本质的真实、虚妄,跟量的坚定、不坚定来判断。
    好,十念必生的这个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个地方。
    我们看第九个:
    甲九、路远难到、根缺不生疑
    乙一、征问
    这个地方有两个问题,我们看论文就容易清楚了:
    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教,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大家都知道净土法门,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所以它的重点在于佛力要现前,也就是你必须要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就牵涉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空间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很想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但是阿弥陀佛离我们实在太远了,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这么远,我们凡夫又没有三昧神通,身心劣弱,怎么能够跟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这是第一个问题,距离会不会构成感应的障碍。
    第二个是果报,说我是一个女人,我是一个六根不足卑劣的果报,即使我很虔诚的念佛,也可以感应道交吗?这是第二个,卑劣的果报体是不是影响感应道交。一个是距离的问题,一个是果报的问题,提出两个问题。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待会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