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么说在临终的时候,这么短暂时间的念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超出了三界的轮回?从因果的道理来说,这怎么会通呢?
我们只要稍微学习过唯识,大家都有个概念:我们阿赖耶识有很多善业的种子、也有很多罪业的种子,临终的时候,到底是哪一个业先得果报呢?学唯识的人都知道答案,那就是强者先牵,按照次第,一定是业力强大的种子先表现出来。
我们一般说,无始劫造的罪业应该是强者,你临终的十念应该是弱者,就从一个强弱的角度,而产生质疑。
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总标念一遍:
乙二、释疑
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智者大师先作一个总标说:我们总是认为我造罪业的时间特别长,你看我过去生有很多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造很多罪业,这个业是特别的长,所以应该是重;我今生的念佛,是在临终的时候,具足了十念的相续,时间特别短,所以这个业是轻。智者大师认为这个思想是错误的,他认为所谓的重业、轻业,不在造业的时间,我们应该从缘起道理,从三个角度来加以比较,才能够决定这个业的轻重,才能决定招感的决定性、不决定性,重点不在你造业时间长短,从三个方面来决定。
哪三个方面呢?
一者在心,就是你造业的时候,你那个能造的心有差别,那个心有差别;
二者在缘,你所造的境缘,你是在什么境缘造作,这个缘也有差别,这也是一个判定的因素;
三者在决定,你在造业的时候是决定的、还是犹豫不决的,这个地方也是决定轻重的一个差别。
就是说,我们从时间上判定业的轻重,这是错误的概念,应该从能造的心、所造的境,跟你造业的时候决定不决定来判断。
这个地方,是先把业力的轻重判定的方式作一个总标。以下我们就各别解释,首先我们看约在心: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
我们先看看我们造罪的时候的心态是怎么回事。
一个众生他会造罪,那个能造罪的心是怎么有的呢?是从虚妄的颠倒生,这个重点在虚妄这两个字。为什么一个人好端端的会去造业呢?他就是有一个虚妄的妄想生起。
这个妄想是怎么生起呢?简单的讲,我们身为一个果报,我们有六根──眼睛、鼻子、嘴巴等等,这个六根感受的功能,跟六尘相碰撞的时候,根尘相接触的时候,就会创造一个心识出来。这个心识大部分来说,都是盲目的、情绪的念头。
比如说现在我要去骂一个人,这个骂一个人是一个能造罪业的心,就算我还没有产生行动,那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你一定是眼睛看到某一个人,或者耳朵听到某一种声音,你根境没有碰撞,你是不可能产生念头的。那么你要去骂一个人,这个心态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个、它是直觉性的,他绝对是没有透过智慧观察的。
第二个、它是盲目的。
第三个、它是生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生灭的,它是随境生灭的。你如果把这个所缘境拿掉了,你当初是缘某一个声音生起这个念头,直到你把这个声音在心中拿掉,这个心念就消失了。
所以我们常常说生灭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剎那生灭的。所以我们简单的讲,虚妄心就是觅之了不可得,因为它来也不知道怎么来的,去的时候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算是在造作的过程当中,它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
所以你要知道,我们每一个造罪的念头,虽然有很多的差异相──有的是贪烦恼、有的是瞋烦恼、有的是高慢心,但是它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它是虚妄的,是盲目的、情绪的。
我们看看念佛是什么心态?念佛的人他的心,你为什么会念佛呢?你能念的心是怎么回事呢?是从一个佛法善知识的开导,你听闻了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以后,你经过你如理的思维,而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所有修行念佛的人,他念佛的心,都是透过智慧的判断才产生念佛的。
所以你看,你造罪的时候是盲目的,那个心是一种虚妄性;而你念佛的心,是透过智慧,智慧的心它的形象是真实的、永恒的。所以说,一虚一实,岂得相比?你造罪的时候是虚妄心,你念佛的时候是透过观察真理而产生的一种念佛的心;一个是随顺于情绪,一个是随顺于真理,这两种是有虚实的差别。
这以下我们讲出一个譬喻,说是一个万年的暗室,这暗室是比喻我们无始劫的妄想,这个日光指的是我们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