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这个地方讲到往生的心态问题,这个往生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会决定你是不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关键。这个心态有两段:第一个先作一个总标。说你为什么求生净土呢?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这个很重要。念佛的心要跟大悲心相应,诸佛的心是大悲心,你的心是自私的心,这两个就没有办法感应了。
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每一次回向的时候,虽然愿生西方净土中,到最后一定是回入娑婆度有情。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离开娑婆世界,你说:净土法门是离开了娑婆世界,二乘人也是离开娑婆世界,这两个心态其实是不同的。
二乘人离开娑婆世界是什么想法?他是一种断灭见而离开的,他离开以后,你问二乘人,他有没有想回来的心情?绝对是没有。你看他怎么说?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是把这个后路砍断的。你要是想说你不受后有,那你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离开娑婆世界,是暂时的离开娑婆世界,我暂时先离开一下,但是你真实的心,是为了救拔一切众生而暂时离开的。
你说你是大悲心,那你为什么要离开呢?你是大悲心,你就应该留在娑婆世界,那你说你离开是大悲心,这两个心不是矛盾吗?没有矛盾,我们往下看就知道。
说你自思维,我是想要求大悲心,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今无力,我没有足够戒定慧的圣道力来加持我自己,我也没有方便力来救度众生。那没有自利利他的功德力,我就算有这个心情,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我面对的众生,都不是一般的众生,都是烦恼很刚强的众生,我自己烦恼也粗重,众生的烦恼也粗重,两个人都堕落,沦溺三涂,动经劫数。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也没有办法救度自己,也没有办法救度众生,如此生生世世的轮转,恶性循环,就未曾休息。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在大海当中,我们自己不会游泳,而去救度那些也不会游泳的人,两个人都会沉沦下去的。
那怎么办呢?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
我应该先到净土去,远离这个干扰太重的五浊恶世,先到那个地方,暂时的亲近十方诸佛,赶快听闻正法,成就无生法忍的船。我找到坚固的船,再到生死大海,依止这个船的力量,就能够把众生放到我的船上来,是这个意思。
你说这个大悲心,暂时离开的心情,这样的想法,有没有经典根据呢?这以下引证:
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这个地方,是净土的菩提心最重要的证明。天亲菩萨说:什么叫发菩提心呢?简单的讲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说你不想再做一个生死凡夫了。
不想再做生死凡夫,印光大师《文钞》讲得非常贴切,他说:一个修净土的人,他心中的想法就是:你来生做一个大国王,你可以护持三宝;你做大富长者,有钱有势;你做一个大法师,能够成就大总持,你的弟子有好几十万、好几百万,你都不生起一个受生之想,你现在想到的是愿作佛,因为那些都是凡夫。你不管是国王也好、大富长者也好、大法师也好,重点是那都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不要。
所以菩提心的本质,是你想要愿作佛心,对那个圣道的渴望。
愿作佛心就是度众生心。你为什么愿作佛呢?重点就是你有圣道的力量,才能够救拔有情。而度众生心,就是摄受众生往生净土的心,把大家都度到净土去,这个是最圆满的做法。
这个菩提心简单的讲,就是要救拔一切众生的心,但是做法上有两种:一种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转,这个不容易,悲增上;第二种是先暂时离开到净土去,然后再回入娑婆。
这个菩萨暂时离开娑婆世界,他也是菩提心的一种,你把《往生论》读一读就知道,暂时离开是不会伤害菩提心的。不过这个地方我要说明一下:
《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作的,昙鸾大师有一个《往生论》的批注,他解释这段说:一个人不发菩提心,他都没有读过什么大乘经典,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无上菩提;他读到《阿弥陀经》,看到净土的依正庄严,有种种的安乐,为安乐故求生彼国──这个人不能往生,你把净土当天界看了嘛!净土哪是为安乐,净土是为圣道而安立的、是为菩提道安立的。
当然我们也承认净土有很多安乐,那是一种方便,它真正的重点在见佛闻法,见佛闻法。所以,如果你把净土法门想象成一个安乐的受用资具,你是不可能往生的。为安乐故,求生彼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