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下化众生”。但是他的生命当中,偏重在“下化众生”。就是你自己的学佛因缘,你很喜欢跟众生结缘;但是要你去做功课,去拜佛诵经,你内心当中的欢喜心不大。但是你修福报,你主动积极的,这种人你就是悲增上菩萨。那么悲增上的菩萨,在成佛之道的时候,他的生命的规划,先完成下化众生——广结善缘,成就福报。
第二种是属于智增上菩萨。智增上菩萨,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偏重在“上求佛道”。他对于清净圣道的追求,是比较花多一点的时间来成就圣道。广度众生,他是把这个生命的规划,把它延到以后去再做。
那么一般来说,悲增上的菩萨,不愿意到净土去。他愿意在三界里面流转陪着众生,生生世世的跟众生陪伴。所以在悲增上菩萨的整个成佛之道,他会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那么智增上的菩萨,他是比较愿意到净土去的,先成就无漏的圣道,然后再回入娑婆,广度众生,再成就福报。所以我们在成佛之道,基本上是两个选择。
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当我们选择来生在三界流转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容易退转。这个地方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内心当中的正念,不可能保持今生的样子。当来生的富贵的果报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在富贵的果报当中产生迷惑颠倒,而广造罪业。
也就是说身为一个菩萨,虽然我们今天求生净土,并不是舍离众生,我们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们只是把度化众生的整个进度,把它往后挪一挪而已。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今天身为一个众生,我们应该服务社会,服务人群。有些人他的规划,他高中毕业,他就去工作了,也早一点去入社会,早一点赚钱;当然这是他的选择,这也是一个方法。但是有些人他认为说啊,我是一个高中生,我内心的智慧有限,利益众生的层次也不会广泛,那么我应该要继续的去读到硕士、博士,我有广大的善巧方便、广大的智慧,然后再入社会来度化众生,做一些服务社会的工作。
就是说我们的成佛之道,有些人会先偏重在自利,有些人偏重在利他。那么站在净土的角度,是先成就圣道。就是:你是一个凡夫,你先成就圣道,然后以圣道的阶位,以圣道的功德来度化众生;你内心有圣道的力量,那个时候再来度化众生,跟众生广结善缘。
所以我们不应该说往生净土就障碍菩提心,不是这样讲,这是他的一种规划,他的选择。他今天到净土去,也是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也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到净土去。所以这一点,也就是说我们求生净土,事实上内心当中没有舍离众生的,这个是我们先破除这个疑惑。
甲二、舍此求彼疑
好,我们看甲二的“舍此求彼疑”。首先我们看这个征问:
乙一、征问
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这个疑惑是“舍此求彼”。就是我们既然求生净土,内心当中就有取舍;我们厌恶娑婆世界的苦,我们好乐极乐世界的乐,内心当中对娑婆跟极乐,就有一个取,一个追求,有一个放弃。
这个意思就是说——诸法体空,从一个本体的观察呢,十法界的这些果报,它的本体是毕竟空的。当然从现象的角度,从因缘的角度,这个果报体有杂染的果报,有清净的果报;但是从一个本体来观察,是“本来无生,平等寂灭”。就是佛法对生命的观察,有从本体上的观察,有从外在的现象界的观察。那么当我们从本体的观察的时候呢,一切法是不生不灭的,就是杂染也不可得,清净也不可得。
那么今天我们舍此求彼,我们身为净土的一个学者,我们弃舍娑婆世界而追求极乐世界;那这样子讲,岂不是乖违了大乘的实相。因为大乘的实相,是不能有所谓的取舍的,它必须合乎中道——不取不舍,非空非有。以这样的一个问题来问难修净土的学者,我们从取舍当中,是不是违背了大乘实相的道理,那么以这样的一个问题来问难。好,我们看乙二的释疑:
乙二、释疑
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
我们先看总答的地方。
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这个回答,是一个总答,一个简略的回答。说我们今天一个生死凡夫“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当然这就是所谓的取跟舍。那你说这样子取舍就不符合中道的实相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执著,我们绝对不去净土而留在娑婆世界,这样子也是取舍。因为你选择秽土,选择秽土也是取舍。这个地方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说,我们今天来修学佛法,我们一定要把目标跟我们的过程要分清楚。
我们修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