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神童射柳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谢你家娘子!”
    那丫鬟道:“我家娘子还有一句话,让奴婢带到。她说,大比之年,还请小官人好好读书,以制义时文为重!”
    朱寅点头,扫了一眼不远处的庄姝,说道:“知道了,必以科举为重。谢四娘子。
    庄姝和唐蓉登上马车,铃铛叮铛,沿着溧水之阳,不一时就去的远了。
    又是一个时辰后,眼见黄昏,朱寅等人这才上岸,去河边洗脚。
    宁采薇等女子,也都从桑林出来。
    一群寒门士子,一起坐在河边,将沾满淤泥的双脚浸入清凉的溧水,或者解开头发,垂入清波。
    众人都是劳作之后的充实和松弛,如释重负。
    溧水之中,一艘乌篷船橹声如诉,塞舟中流。
    韩尚忍不住吟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朱寅不禁吟道:
    渺渺兮溧水,澹澹兮青山。
    粲粲兮夕阳,畏畏兮炊烟。
    踽踽兮归客,寂寂兮行船。
    谦谦君子,悠悠兮华年。
    第二天大早,朱寅率人来到水滨,在溧水之阳举行射柳之戏。
    河边有一处河岸之上,有数十丈的长的柳林,都是绿荫森森的老柳,刚好用作射柳之戏的场地。
    前来参加的人,不仅有朱家人,还有宣社士子,附近村民、朱家佃户。而且人人携雄黄酒,戴艾草冠,挂艾草虎。
    就算贫寒的佃户女子,也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
    虽然是第一次在溧水之阳举办射柳,可河滨之上足有千余人,非常热闹。
    可见朱寅在本乡已经有了不小的声望。
    因为人多,甚至还吸引了小商小贩。
    河边柳林之中,早已经布置了拳头大的艾草小球,里面装着碎银子或者铜钱,悬挂在柳枝之上。
    这数百个艾草编织的小绣球中,最多的装着一两,最少的只有十铜钱,由远及近的悬挂,平均装着二钱银子。
    这些就是射柳之戏的彩头了。
    光是这些彩头,宁采薇就花了好几十两银子呢。真是个大方贤惠的当家娘子。
    围绕着柳林的河堤上下,还摆放了很多的竹席,上面是免费的茶水、粽子、绿豆汤、雄黄酒....
    河堤之下,搭建了一座高台,上面摆着香炉,祭品,河灯等物,是准备用来祭祀屈原的。
    隐隐的,还能听到上游和下游举办端午龙舟的喧闹声。
    官道很多行人,甚至路过的官员、商人,都被这里的热闹吸引,纷纷驻足观看,探听究竟。
    得知是射柳和祭屈,都不禁感到惊讶。
    于是,柳林内外的人越来越多。
    不知何时,一辆看似普通的马车,也被此地的人群吸引,下了官道,停留在柳林之外。
    马车虽然普通,可马车周围跟着几个佩刀随从。
    马车掀开车帘,走出来一个气度儒雅,身穿道袍的中年男子。他手持一卷书,语气温和问一个老者道:
    “老丈,此间作甚?”
    那乡间老者见这男人看着像个官人,不敢怠慢的行礼道:
    “回先生问话,这是本乡大户朱小庄主,在举行端午射柳,很多国子监的读书相公都来参加了。”
    “咦?”那中年男子听到“国子监”三字,不禁长眉一扬,随即带人进入柳林,果然看到柳林之中,很多人还真是士子。
    他顿时来了兴趣,干脆坐在仆人搬来的马扎上,老神在在的看热闹。
    他很想看看,这射柳到底有什么名堂,为何连国子监的学生们也来凑热闹。
    柳林之中,也设置好了坐席,一张张的铺在地上。朱寅等人趺坐在席子上,大多数都是身穿箭衣,头戴营帽。
    箭衣营帽,是国子监学生和官员在举行射礼之时,使用的专服。
    作为监生,都有这种箭衣,只是几乎不用,或不是用来练习射箭。
    实际上,国子监学生在明初,是必须要学习骑射的。
    南雍有专门的“小教场”,就是学生练习骑射武艺、举办射礼的场地。
    可惜明初之后,文官执政,武士没落。就连国子监的尚武精神,也荡然一空。
    虽然因为祖制的原因,制度上射礼仍在,但实际上不举办,不重视、不考核,不提倡,名存实亡也。
    至此,骑射传统被废弃,士子唯知读书。
    朱寅进入国子监大半年了,既没有被组织过种国子监的菜园,也没有被组织过在小教场射箭。
    就好像,国子监从来没有农事和射箭这两回事。
    所以,朱寅以社主之名义,组织宣社成员参加溧水射柳,众人都是既新鲜,又感慨。
    他们可是很少摸过弓箭啊。
    如今大明很多士子,视射箭为武夫之举,不屑为之(或不能为之)。
    却因手无缚鸡之力而沾沾自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