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朱至?和朱芸娘站在廊下,走也不是,进也不是。
却听大哥怒道:“是没有体面!可那又如何?说到底也是太祖子孙!哪怕穷死,也是大明的天潢贵胄!贫而不贱,穷而不卑,这才是骨气!”
“你少一头毛驴回...
沈仲远回到府邸时,已是深夜。府门前两盏灯笼在风中摇曳,映得影子斑驳。他翻身下马,将缰绳递给亲随,缓步走入府中。府内静悄悄的,只有廊下几盏灯还亮着,映得石阶上的积雪泛出淡淡光晕。
他未唤下人,独自走进书房,将披风解下,挂在衣架上。屋内炭火尚暖,他走到案前,缓缓坐下,望着案上那份遗诏副本,心中思绪万千。
太子终究没有选择与辽东军一道南下,而是独自返回,向皇帝请罪。这一决定,不仅挽救了京城的局势,也让辽东军失去了挥师南下的正当理由。张承业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率军退回昌平,等待张怀远的进一步指令。
然而,沈仲远清楚,这场风波并未真正结束。太子虽已回宫,但他在辽东军营中待了整整一夜,张承业绝不会轻易放手。辽东军虽退,却并未真正撤军,昌平仍有重兵驻守,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更令他担忧的是,遗诏之事虽已暂时封锁,但内阁档案库中仍有相关记录,朝中亦有心怀异志者,若有人趁机散布流言,便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而皇帝虽已下令封锁遗诏内容,但其态度始终暧昧不明,似乎仍在权衡利弊。
沈仲远沉思良久,终是起身,提笔写下一封密信,命人送往兵部尚书李慎之府上。他知道,若要真正稳住局势,仅靠封锁消息远远不够,必须在朝中建立稳固的盟友体系,以防不测。
写罢密信,他揉了揉眉心,正欲起身歇息,忽听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他微微一怔,随即道:“进来。”
门被推开,一名身着青衣的男子缓步走入,神色凝重。
“大人。”男子低声禀报,“属下已查清太子昨夜的行踪。”
沈仲远眼神一凝:“说。”
男子上前一步,低声道:“太子并未投靠辽东军,而是昨夜便已离开东宫,独自前往太庙。”
沈仲远微微一怔:“太庙?”
男子点头:“是。据守庙的内侍供述,太子在太庙中待了整整一夜,直至黎明时分才离开,随后便前往昌平。”
沈仲远沉吟片刻,心中已有计较。太子前往太庙,必然是为了寻求先帝的庇佑,或许……他早已察觉遗诏之事,甚至可能在太庙中找到了某些线索。
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隐隐生出一丝不安。
太子若已知晓遗诏的真正内容,那他为何会在关键时刻选择回宫?是因为他不愿看到大明陷入战乱,还是……他已察觉到了更大的阴谋?
沈仲远皱起眉头,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太子的失踪,或许并非偶然,而是有人在背后操控。
他猛然转身,对男子道:“彻查太庙昨夜值守的内侍,尤其是那名供述太子行踪的守庙内侍,务必查明其来历。”
男子应声而去,沈仲远则重新坐回案前,提笔写下另一封密信,封好后交予亲信:“即刻送去司礼监,务必亲手交到王太监手中。”
亲信领命而去。
沈仲远知道,若真有人在幕后操控这一切,那人必定深藏宫中,甚至可能与皇帝身边的近臣有关。而王太监,正是他安插在宫中最重要的耳目。
他缓缓靠在椅背上,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太子昨夜在战场上那番话。
“孤不愿因一己之私,令天下百姓受苦。”
这句话,究竟是真心,还是另有深意?
沈仲远无法确定,但他知道,自己必须更加谨慎。太子虽已回宫,但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
次日清晨,京城尚未完全苏醒,沈仲远便已起身,换上朝服,准备入宫面圣。
刚出府门,便见一名身穿官服的男子迎面而来,神色匆匆。
“沈大人。”男子拱手行礼,“卑职奉兵部尚书之命,特来请大人即刻前往兵部议事。”
沈仲远微微一怔:“李尚书可有说明何事?”
男子低声道:“是关于辽东军动向的紧急军情。”
沈仲远眉头一皱,立刻道:“走。”
两人一同上马,直奔兵部。
---
兵部大堂内,李慎之早已等候多时。见沈仲远到来,他立刻迎上前来,神色凝重。
“沈大人,辽东军昨日已撤回昌平,但今日清晨,又有大批兵马自辽东方向南下,前锋已至山海关。”
沈仲远闻言,心中一沉:“张怀远亲自出马了?”
李慎之点头:“是。据前线斥候回报,张怀远已亲率五万大军南下,前锋正是张承业。”
沈仲远沉吟片刻,缓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