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对马岛上的倭人被梁家军灭了之后,很快大部队就继续北上,一路沿着倭国的北面的海岸线,开始清扫过去。
对马岛的战事,连一只苍蝇也没有飞出去,外界无从得知。
甚至连济州岛的事也没有倭人逃出去通风报信。
倭国方面,德川自己也不想来救这些人,因为救他们自己就要付出代价,而他的目的正是要消耗掉这些反对的力量,让自己的力量更加集中,可以扫清国内的障碍!
德川比任何人都看得明白。
他不可能带着一帮倭人征服高丽,再进......
###李承恩的新使命与吴越的繁荣
在义军与宋廷达成临时和平协议后,李承恩肩上的担子并未减轻。他深知,尽管目前局势相对稳定,但若想让吴越真正成为义军稳固的大后方,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为此,他开始着手规划更加长远的发展战略。
首先,李承恩决定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他注意到,虽然吴越的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商业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促进贸易的政策:降低关税、简化通关手续,并设立专门的商队保护机构,确保商旅安全。此外,他还鼓励沿海地区的渔民扩大捕捞范围,并与北方义军控制区建立定期的物资交换机制。这些措施很快见效,吴越的港口逐渐繁忙起来,各类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带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李承恩也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培养新一代人才,他不仅扩建原有的学堂,还邀请各地知名学者前来授课。同时,他还设立了一个名为“贤士馆”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来自不同地区的知识分子汇聚于此,共同探讨治国理政之道。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吴越的文化氛围,也为义军储备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然而,就在吴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打破了平静。初夏时节,长江流域连降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大片农田被淹,数万百姓流离失所。面对这场灾难,李承恩迅速行动起来。他一方面组织军队参与抗洪救灾,另一方面动员地方官员筹集粮草,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他还亲自前往灾区视察,了解灾情第一手信息,并承诺将尽全力恢复生产。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洪水终于退去,但土地盐碱化的问题却接踵而至。许多农民因此无法继续耕种,陷入困境。对此,李承恩立即召集专家研究解决方案。最终,在林浩的支持下,他们引入了一套改良土壤的技术,并派遣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指导实施。这项工作虽然耗时较长,但却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使得吴越的农业生产得以持续发展。
随着吴越的逐步繁荣,李承恩的地位也愈发巩固。他不再是单纯的地方割据者,而是成为了义军不可或缺的重要盟友。他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
###林浩的外交新局与南北对峙
就在南方局势趋于稳定之际,北方的形势却变得复杂起来。辽国和高丽虽然表面上与义军保持友好关系,但实际上暗中支持宋廷,试图削弱义军的力量。对此,林浩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
他首先加强了与草原部落的联系。通过多次互访和谈判,他成功说服几个主要部落加入义军阵营,共同对抗外部威胁。作为回报,义军承诺帮助这些部落抵御外来侵略,并允许他们在义军控制区内进行自由贸易。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双方的信任感。
与此同时,林浩也尝试改善与辽国的关系。他知道,如果能够争取到辽国的中立甚至支持,将极大缓解义军面临的压力。于是,他派出一名精通外交事务的幕僚前往辽国首都,展开秘密谈判。经过多轮交涉,双方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辽国承诺不再干涉义军事务,而义军则同意每年向辽国输送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物资。
然而,高丽的态度却始终强硬。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高丽既是宋廷的重要盟友,又是义军通往海外的关键通道。为了打破僵局,林浩决定采取更为灵活的手段。他先是以文化交流为切入点,邀请高丽使团参观义军控制区的建设成果,让他们亲眼见证这里的繁荣景象。随后,他又提出了一项互利共赢的合作方案:义军愿意开放部分港口供高丽使用,以换取其减少对宋廷的军事援助。这一提议虽然遭到高丽高层的强烈反对,但在一些务实派人士中引发了热烈讨论。
就在林浩忙于外交事务的同时,宋廷内部的矛盾也在不断升级。宰相秦桧因推行强硬政策而得罪了许多权贵,导致朝廷内部出现分裂迹象。林浩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立即派人潜入临安,收集情报并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策反了几名关键人物,为日后的战略布局埋下了伏笔。
---
###军事训练与年轻将领的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