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份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早篡位。我说不信,他就骂我是走狗。我们争执几句,巡检就冲进来把我们都抓了。”
    苏轼转头看向耶律延禧:“殿下,若换作十年前的朝廷,此人早已枭首示众。如今如何处置?”
    “交百姓擂台。”耶律延禧平静道,“言论无罪,除非煽动暴乱。若只是私下议论,何须恐惧?让他去陈述,由民选长老裁决。”
    苏轼终于露出笑意,轻轻放下一枚白子:“好一个‘民心为秤’。看来传言非虚,辽东确已不同往日。”
    棋至中盘,黑势浩大,白则悄然布局,似有反扑之势。苏轼忽然道:“殿下可知赵煦为何肯放我北上?”
    “因为他怕。”耶律延禧落子果断,“怕我借你之名,动摇宋境士心;更怕我不守约定,公开密约内容。但他不明白,真正让他寝食难安的,不是密约,而是你此刻坐在这里。”
    “不错。”苏轼叹道,“我在岭南十年,写下诗文无数,皆是劝农、赈灾、修渠、教化之事。百姓读之,始知官吏可亲,朝廷之外尚有仁政。如今我来到辽东,亲眼所见新政落地,比纸上文章更有力量。”
    他抬头直视耶律延禧:“但我有一问??你究竟想做什么?是要做一代贤王,还是……改天换地?”
    风拂梅枝,落雪簌簌。
    耶律延禧沉默片刻,缓缓道:“我想做一个让百姓不必再盼明君的时代。不必靠皇帝开恩,也能活得有尊严;不必祈求清官,也能讨回公道;不必烧香拜佛,也能让孩子上学堂。”
    苏轼闭目良久,再睁眼时,眼中竟有泪光。
    “若此志不灭,”他轻声道,“我苏轼愿以余生辅佐。”
    当日午后,耶律延禧在乌舍城大殿举行迎宾礼,正式聘请苏轼为“辽东咨政大夫”,参议民政、教育、律法改革,月俸二十石米,赐宅一座,门匾题曰“明心堂”。
    苏轼并未推辞,只提三个条件:**其一,废除一切文字狱条款,保障言论自由;其二,在各州设立‘惠民药局’,免费诊治贫民;其三,编写《平民识字课本》,三年内使辽东八岁以上孩童识字率过半。**
    耶律延禧当场应允,并下令刻碑立誓:“凡违此三约者,天地共弃,万民得而诛之。”
    消息传出,四方震动。中原儒生纷纷动心,私下称“辽东有圣政”,陆续有人乔装商人、僧侣北上投效。甚至连西夏边境的党项学子也开始偷渡入境,只为进入新办的“北国书院”求学。
    与此同时,军事部署也在悄然推进。
    阿骨打依令在宁江州设立“军民总管府”,任命汉人陈元为治中,女真长老乌古乃为副使,共同管理赋税、治安、屯田。第一批五百名孩童入学,教材竟是耶律延禧亲撰的《部落与国家》:“昔日各族自守,互杀互掠;今当共建家园,同耕同战。强者不欺弱,众者不凌寡,方为文明之始。”
    而在辽西前线,形势骤变。
    耶律淳果然亲率七万禁军出榆关,号称“平叛靖乱”,沿途烧杀掳掠,激起民愤。其所倚重的南院大王暗中遣使联络阿骨打,许诺若倒戈相向,可割让辽北五城。岂料密信被鹰眼细作截获,耶律延禧立即命人将信件原封不动转送阿骨打,并附言:“观君诚意,特赠此礼。”
    阿骨打阅信大怒,当众斩杀来使,焚烧契丹军旗,随即点起三万铁骑,星夜南下,直扑耶律淳侧翼。
    战报传来之时,耶律延禧正在巡视黑山铁坊。地下熔炉轰鸣,玄铁汁液如血流淌,锻打声震耳欲聋。一支支新式长枪列队成型,枪尖淬火后呈蓝紫色,刺穿三层皮甲犹自锋利。
    “告诉阿骨打,”他下令,“不必急着决战。放耶律淳深入辽东三百里,等他粮道拉长、士卒疲惫之时,再从背后狠狠捅一刀。”
    李延庆忧心忡忡:“可若他直扑乌舍城呢?百姓未习战事,恐生溃乱。”
    “那就让他来。”耶律延禧冷笑,“我会让他看到??什么叫‘民心即长城’。”
    他返回乌舍城后,立即颁布《全民动员令》:
    **凡十五至五十岁男丁,皆编入“义勇营”,每日操练两个时辰,由巡检军官指导阵法与兵器使用;妇女负责后勤、炊事、救护;孩童传递讯息、?望敌情。每户授战时口粮十日份,存粮交由邻里共管,以防哄抢。凡举报敌谍者赏银十两,参战杀敌者记功授田,伤残者终身供养,阵亡者子女由官府抚养至成年。**
    同时,他在城中广场竖起一面巨鼓,名为“战鼓鸣心”。任何人若有战略建议,皆可击鼓登台陈述。首日便有一老猎户提出:“敌军骑兵强,可用陷马坑与绊索阻其冲锋。我等可在城外十里处广布陷阱,再以轻骑诱敌深入。”
    耶律延禧当即采纳,并命人绘制图纸连夜施工。短短五日,乌舍城外围已布下三道防线:第一道为伪装草棚与空营,内置火油罐;第二道为深沟陷坑,覆以枯叶薄土;第三道为弓弩阵地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