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王家是病虎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赵煦到了庆寿宫的时候立刻就发现了,太皇太后的脸色,明显的很不好。
    只是看到他来了,才勉强露出一个笑容:“官家来了……”
    “太母安康。”赵煦上前行了礼:“母后安康。”
    “官家可算是来了……”太皇太后见到赵煦,就忍不住说道:“这朝廷啊,又出事情了!”
    对太皇太后来说,这个四月,让她印象深刻。
    先是章惇南征大胜,交趾臣服,两国议和条款,完全满足了这位太皇太后的面子。
    就在她以为,可以舒舒服服过一个生日的时候。
    让她怄气的事情,就接二连三的出来了。
    先是王珪的儿子王仲修,在守孝的时候和妓女私通,闹得沸沸扬扬。
    好不容易平息下来,又来一个前宰相之子吴安持当街行凶,闹到朝中,引得御史台的乌鸦叽叽喳喳了好几天。
    这边还没有平息呢,那边又冒出来一个张诚一自盗父墓案。
    让太皇太后感觉,这些人,都是冲着她来的。
    就是不想让她过个舒服的生日!
    现在,又碰到了梓州路的李综案。
    太皇太后只觉得心累。
    老身,只是想高高兴兴过个生日,就这么难?
    可这些事情不处理又不行。
    特别是李综案,中司和朝野都盯着这个事情呢!
    “都是王安石的错!”太皇太后忍不住在心中埋怨。
    在她老人家看来,要不是王安石怂恿、蛊惑先帝变乱祖宗法度,怎会有这许多不顺心的事情?
    天下早就太平了。
    赵煦点点头:“回禀太母,孙臣来前看过卷宗了。”
    “官家怎么想的?”太皇太后问道。
    “回禀太母,孙臣记得,唐太宗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御史台既言,梓州路诸多弊端,皆自转运副使李综而起,这样的话,无论如何,李综都不可再留在梓州路了。”
    两宫听着,都点点头。
    这是很合理的选择。
    毕竟,现在李综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被弹劾。
    他的罪证和罪行,也都只是御史台的乌鸦们在说。
    朝廷理论上是既不知道,也不掌握相关案情的。
    所以,需要进行调查。
    在这个过程中,调离李综,进行异地审查是很正常的流程。
    毕竟,人家是士大夫!
    要有体面!
    在大宋,文臣做到一路转运使司级别的高官。
    他们就已经在政治上,享有着无数优待。
    不客气的说,他们就算蹲监狱,也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
    像是苏轼被编管那么多年,过的最苦的时候,他也没少过吃喝,甚至可以和朋友饮酒作乐。
    他的苦,只是相对于在编管前的他而言。
    这就是大宋。
    一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封建王朝!
    “娘娘,前些时候,都堂不是说吉州出缺吗?便将这李综调任吉州知州,命其入阙待命?”向太后想了想就对太皇太后说道。
    “也好!”太皇太后点头:“就这样办吧。”
    “只是,梓州路的事情,怎么办呢?”太皇太后问道。
    赵煦答道:“为今之计,只能是遣一能臣廉吏去梓州,一面调查,一面优抚百姓了。”
    想了想,赵煦接着道:“若是朝廷可以的话,最好再免梓州赋税……”
    在现代的留学经历,告诉赵煦一个真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无比脆弱。
    一岁受灾,三岁挨饿是常有的事情。
    而且,小农经济恢复起来还格外的慢。
    像是李综在梓州路那样的搞法,肯定是极大的浪费了民力。
    所以,必须给梓州农民一个喘息的机会。
    这不是赵煦改性子了。
    而是他知道,这细水长流的重要性。
    两宫听着,都皱起眉头来。
    免税她们自然知道,可问题是钱呢?
    国家岁入就那么多,军费就吃掉了六七成。
    这还是因为去年以来,和党项议和,让沿边军费从高位掉了下来,省下了七八百万贯的缘故。
    可这些省下来的钱,眨眼就被其他地方,吞的干干净净。
    尤其是去年河北的洪灾和遍及北方的旱灾。
    不仅仅吃光了军费结余,还连累了今年的税收——河北、河东、河南还有永兴军,可都是优免了赋税的。
    所以,当家的两宫,现在是有些知道,为何当初先帝要变法了。
    不变法,这国家社稷的财政就维持不下去啊。
    钱,钱,钱!
    到处都要钱。
    要不是交子,关系到北虏,两宫都可能会接受一些朝臣的建议,多印点交子来解决眼前的财政危局了。
    没有办法,向太后只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