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三章 刺激经济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所以对此很清楚。
    如今遇到事情,王师约自然就想起来了绫锦院的法子。
    王贺楞了一下,王师约就已经说道:“还不快去?”
    从现在开始,到开封府停止采购,每一个时辰都是钱!
    王贺连忙再拜,出门去按照王师约的吩咐,派人王家麻绳作坊一带的街巷宣传。
    最初的时候,虽然妇人们还有些不懂。
    可听到王家开出的价码后,就纷纷心动了。
    编一个麻袋,就给五钱的工钱。
    家里那么多孩子,还有婆婆、妯娌可以一起帮忙。
    这一天下来,编个二十个麻袋,不就能拿到一百钱了吗?
    家里的丈夫,就算是去堆垛场里抗包,一天下来大抵也就百钱到百五十钱的工钱了。
    就这,还不是天天有活。
    于是,积极性陡然飙升。
    王家作坊场,只管给麻绳、工钱,然后等着检验就行了。
    因为动员的人多,所以,到第二天下午,王贺竟就已经带上了五千个麻袋,送进了开封府官衙。
    权知开封府蔡京被吓了一大跳!
    竟有人如此快?
    便亲自带人,检查了麻袋的质量,然后就依着旨意,让王贺选要钱还是要绢布?
    王贺当然选择要绢布!
    因为钱太笨重,收的久了,还会生锈。
    绢布就不同了,既可以直接当钱用,也可以收起来,日后再用。
    王家占的鳌头,还从开封府领走了差不多一百匹绢布的事情,立刻在汴京城传开。
    于是,整个汴京城,都发现了宝藏!
    “还可以这么玩的吗?”
    大家啧啧称奇,然后纷纷投入其中。
    由于开封府不限数量,只要质量合格,大小符合要求的,他就来者不拒。
    于是,大量中小商贾也加入其中。
    起初,他们还不敢多造。
    常常编出几百个,就拿去开封府换绢布或者铜钱。
    但随着开封府的绢布和铜钱,流水一样的送出来。
    整个开封府,都仿佛醒来了。
    无数人纷纷涌入这个为了秋汛而生的新兴市场。
    不过数日,开封府就已经凑齐了十万个麻袋。
    旋即立刻发去河北。
    ……
    蔡京的奏疏,送到赵煦手里时,已经是八月壬申日(十一)了。
    随奏疏而来的,还有蔡京对麻袋的抽检结果。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麻袋,都能在装九十斤(宋斤)沙石后,可以被人扛着走上数里而不破。
    于是,蔡京对此大加赞誉,说:比之旧法埽石之术更便防洪。
    “开封府不错!”赵煦将蔡京的奏疏看完,就点了点头:“是个能吏!”
    “居然这么快就凑好了十万个麻袋!”
    向太后也道:“六哥说的是,这个蔡京确实是个能吏!”
    只有太皇太后有些迟疑:“就是花钱太多了……”
    “十万个麻袋光是绢布就支出了一两千匹……”
    “汴京织造院一个月,也才织造六千匹……”
    赵煦笑起来,对这位太皇太后道:“太母不是一直教导孙臣要藏富于民吗?”
    “孙儿觉得,现在不错……百姓得了好处,国家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双赢!”
    太皇太后楞了一下,想起了昨日,驸马都尉王师约家的命妇入宫请安,和她提起过,说是:汴京百姓,皆颂娘娘圣德,官家慈悲……
    而且,想想也就一千多匹绢布,价值三四千贯罢了。
    后面就算再来十万个麻袋,总支出也不到万贯。
    便不再多言。
    赵煦则微笑着,他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探事司。
    不止石得一,探事司下面主要负责的内臣,如今也都对他表达了忠诚。
    如此一来,这个特务机构就彻底成了他的眼睛和嘴巴了。
    每天,探事司的人都会将汴京城的事情,细分整理然后上奏。
    由冯景或者石得一,借着请安或者赵煦读书的空隙报告。
    所以,赵煦很清楚,现在汴京城在发生什么?
    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生产,正在逐渐蔓延。
    等到这次秋汛过后,这种生产方式就将通过这次的方法,普及到整个汴京城。
    而不再仅仅只是果子行、绫锦院、织造院、东染院及其附近百姓得生计。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就业率大增,人民收入提高。
    作为大宋天子,赵煦自然知晓,这种情况对他是有利可图的。
    所以,订单不能停!
    于是,赵煦回头,就再次给蔡京下诏。
    命他在汴京城张榜采购竹筐、木框、编织物。
    至于钱?
    赵煦比谁都知道,钱或者绢布给了百姓,百姓会和那些大户一样,捂在手里吗?
    必然不能,他们的房租、水费、吃食、燃料……
    样样要钱!
    所以钱到他们手里,根本不可能存太久,就会随着日常生活的支出,进入商品贸易循环。
    同样,大宋的军人能存钱吗?
    不能!
    赵煦太清楚那些底层的禁军、厢军了。
    措大的心思,从来只有钱孔大!
    他们有钱就会去消费——吃喝嫖赌!
    所以,赵煦现在其实在给大宋经济注入活力。
    让钱流动起来!
    金融只有流动,才会产生效益。
    这是赵煦在现代学到的知识。
    注:北宋绫锦院和地方织造院,在熙宁-元丰时代,都进行了大量改革。
    譬如吕大防在成都任上,建立了成都绫锦院,就将大部分繁琐工作,外包给民间。
    官府只主导关键工序,大大提高了蜀锦产量。
    在汴京,新党的主持下,绫锦院和织造院都进行了改革。
    改革措施主要是将过去的官府定额,改为不定额。
    也不再限制女工的工作时间,只按质量和数量给钱,效益大增。
    而北宋前中期最有活力的民间纺织业,是在四川的梓州。
    根据史料记载仁宗明道年间,因为仁宗下诏禁奢侈,不要官府采购好看的丝绸了,于是景佑三年新知梓州张逸上奏‘梓州机织户数千家,因明道二年敕,每年绫织三分只卖一分,民户贫不能活,乞于元买数十分中卖五分……’
    皇帝想节俭,减少了对梓州丝织品的采购量,本意想立人设,反而搞得民间大量从业者破产……
    于是,仁宗很快就恢复了过去的政策——别五分了,朕全要了。
    于是梓州纺织业满血复活。
    北宋时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
    一方面,民间商业兴盛,另一方面宫有制经济也很昌盛……
    是的,北宋皇帝是最大的垄断商人和地主。
    官田、官户、受国家控制的工匠,数之不尽。
    现在大家知道,神宗的钱哪里来的了吧?
    除了吴居厚这样的人帮他刮地皮外,就是靠着宫有制捞钱创造的收益啊!
    (本章完)
    。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