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 张方平传衣钵于苏轼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张方平是在托付衣钵!
    将其政治人脉与政治衣钵,公开托付给他。
    这让苏轼受宠若惊,也让他吓了一跳!
    张方平却扶起苏轼,道:“子瞻,来!给诸公来行上一礼!”
    在坐宾客见着,纷纷起身,内心的震撼,已是难以言喻。
    虽说国朝士大夫衣钵,并非一定要托付给儿子。
    学生、外甥、门生,也都可以托付。
    像上个月司马光去世,其政治衣钵就没有交给其子司马康,而是交到了他的学生范祖禹手中。
    可苏轼既非张方平的学生,也与张方平没有姻亲关系,更不是其门生。
    这种直接跳过学生、门人、亲戚,把自己的政治人脉与政治遗产托付给一个外人的事情,在国朝还是很少见的。
    而地位如张方平这般,却选择将政治衣钵交给一个纯粹的外人的,就更少见了,甚至可以说前所未有!
    要知道今日的张方平,可不是过去的张方平。
    在元丰八年前,张方平只是一个致仕退休,荣养于南京应天府(商丘)的宣徽南院使而已。
    政治地位不是没有,但,影响力很低。
    别说与文彦博比,就算是与孙固比都远远不如。
    因为,当时的张方平已经致仕十年。
    官场上,素来是人走茶凉。
    何况,张方平当年在官场上,得罪了无数人。
    他和文彦博不对付,与司马光是对头,对王安石的新法也横看竖看不顺眼。
    新党、旧党,能得罪的都被他得罪了一遍。
    所以,致仕后他才不去洛阳,反而是回了应天府。
    但元丰八年开始就不一样了。
    在这汴京城里,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受到当今官家推崇,使其地位高于宰相,且下诏太师入朝,宰执起肩舆,可谓是风光至极,国朝以来,人臣从未有如文彦博者。
    而张方平,作为和文彦博一样,从嘉佑时代走过来的宰执。
    同时,也是文彦博的对头。
    政治地位,随之迅速抬升。
    先以元老,国家股肱、社稷老臣的名义,慰留京师。
    旋即,落宣徽南院使,进拜彰德军节度使,授予节钺。
    然后,又以‘彰德军节度使张方平,国家宿老,先帝股肱’的名义,命宰执等商议国事,备询于张方平。
    这就是给了监督都堂决策的权力。
    虽然这权力很缥缈,可,哪怕是做做样子,宰执们也必须尊重这位致仕元老了。
    然后就是拜其为‘判元祐字典编纂使’。
    与之搭档的,是现在在场的时任翰林学士承旨邓润甫。
    而至今,邓润甫依然兼着提举元祐字典书局的差遣。
    并且,邓润甫非常清楚这是他最重要的差遣!
    重要性可能还在其尚书左丞的执政身份之上!
    此乃宰相的敲门砖!
    张方平的地位再次攀升!
    现在,张方平基本上就是明牌的文彦博反对派。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
    这就是宫中为了制衡文彦博而选择的老臣。
    大小相制,异论相搅嘛。
    大家都懂!
    而文彦博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八月,太皇太后坤成节,文彦博费尽心机,将留守河南的冯京运作回京。
    而冯京回京后,就借口要侍奉丈母娘周国太夫人晏氏,赖在京城不走了。
    随后冯京就在文彦博的帮助下,参与到了元祐字典书局之中。
    并在九月中旬,正式以保宁军节度使落留守河南府并致仕。
    然后,以保宁军节度使同判元祐字典编纂使。
    名正言顺的跳到台上,和张方平打擂台。
    此事,虽然看上去是文彦博赢了。
    然而文彦博费尽心思,将冯京弄回来的这个事情本身就说明了,在文彦博眼中,张方平是一个值得重视,并且需要全力以赴的对手!
    而张方平能把文彦博逼到这个地步,则说明他的地位在元老里已仅次于文彦博(不包括王安石)。
    而这样的一位元老,却选择将自己的政治人脉、政治遗产以及政治衣钵,在今天晚上,公开的托付给苏轼。
    关键,他的儿子们也都在场。
    而且,看上去都没有意见,甚至乐见于此!
    真是奇了怪了!
    这一家子都不正常!
    只有那几个熟悉国朝旧事的老人,在心中若有所思。
    “这还真是张安道能做得出来的事情……”
    “尤其是考虑到,张安道素与那一位交好,而那一位早将苏轼视作弟子、衣钵传人!”
    “错非其亡故时,苏子瞻还年轻……恐怕直接就传衣钵了。”
    “今天张安道,多少有些代替故人完成传承的意思……”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