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看到章评,有读者觉得,棉庄的发展可能有问题。
    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熙河的经济模式,它压根就不正常。
    作者君在前面的章节里,其实已经写过了这个问题,当然可能也是作者君没有说清楚。
    有机会我会写一个番外,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个体系是怎么运转的。
    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吧。
    首先,北宋货币是双轨制。
    熙河用的是铁钱!
    所以,存在着汇率差。
    我在前面的章节,也说过了。
    熙河的雇工们,包吃包住,每個月给铁钱作为工钱。
    现在的时间线上,经过几轮薪水上调,雇工工钱已经涨到了500钱(新雇工起薪)到一贯钱(基干雇工)。
    熙河铁钱和铜钱的兑换比我没有查到。
    但我查到了北宋四川铁钱和铜钱的汇率。
    在996年,北宋平定蜀地不久,第一次发行铁钱,官方汇率是1.1比1.
    但官府的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很快就引发了通货膨胀,不到半年,铁钱与铜钱的兑换率,就掉到了5比1.
    注意,这是官价,以后我所有提到的汇率,都是官价。
    请大家注意,官价和市价是两个概念。
    就像今天阿根廷黑市汇率和官方汇率一样。
    北宋朝廷对此焦急万分,所以在970年禁止铜钱入川,企图通过金融管制,控制通货膨胀,但结果是铁钱价格应声下跌,当年跌倒了10比1.
    其后就是张乖崖治蜀。
    经过这位名臣的梳理以及对交子的规范,铁钱汇率开始回到5比1.
    不过很快,随着张乖崖离任。
    真宗时,铁钱汇率重回10比1.
    没有办法,北宋开始铸造大铁钱,这就是折十钱。
    换在现在,就是印钞。
    根据大中祥符七年,知益州凌策的奏疏可知,大铁钱每贯重达十二斤(宋斤,合今天7.2kg,平均每枚铁钱重大约9.3克上下,接近同时期小平铜钱的4倍重量)。
    然而然并卵。
    大铁钱和铜钱的汇率,在铸造八年后重新回到了10比1.
    北宋印钞失败。
    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四川铁钱和铜钱汇率,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
    直到神宗熙宁变法,又开始对四川铁钱动手。
    通过各种手段,在官方层面抬升铁钱币值。
    譬如在计赃(计算刑事案件案值)领域,将铁钱铜钱汇率换算成2比1。
    同时也可能提高了铁钱铸造技术,用上了质量更好的铁。
    四川民间铁钱价格因此可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维持了相对稳定。
    但是,很快的,随着神宗时代结束。
    铁钱再次开始下跌。
    绍圣时代,跌倒了2.5比1,徽宗大观5比1,然后10比1,又回到了原点。
    通过这些我们现在可以得知,北宋铁钱、铜钱正常的、普遍被认可的稳定汇率是10比1.
    注意,这里指的是折十的大铁钱。
    就是凌策说的,一贯重十二斤,合7.2公斤铁,且在四川铸造发行的那种。
    而在熙河等边境地区,使用铸造的铁钱,从熙宁王韶开边后,一直长期大量掺杂其他杂质,使这些铁钱在融化再铸造方面的价值无限接近于零。
    所以,这些地区的铁钱币值,肯定远低于四川。
    史书上也有很多熙河陕西的钱脆的记载。
    所以,熙河当地的铁钱价值,在向宗回、高公纪没有去的时候,我个人假设,在15比1这个汇率上。
    注意,我依然用的是凌策说的大铁钱,而非小平钱。
    所以,向宗回、高公纪履任时,熙河路铁钱和铜钱汇率十五比1.
    而他们管的是熙河路的钱袋子。
    每年财政拨款,达到400-600万贯铜钱的熙河边防财用司。
    换而言之,在最开始,也就是元丰八年六月熙河当地汇率15比1.
    这意味着什么?
    汴京赚钱熙河花啊!
    一个巨大的套利空间出现了。
    这也是熙河棉庄的盈利方式。
    在书里我已经反复说过了,熙河路在元丰八年下半年,开垦的棉田数量,其实很少。
    在整个元丰八年下半年,两人六月履任到十一月下雪,熙河路棉田开垦总数量,约在五万到六万亩之间(很多人最初只是象征性的应付了一下,没有多垦,包家、赵家比较捧场,多垦了一点,但这两家加起来不超过一万亩,所以才有了向宗吉带着王大斧垦地的事情)。
    这也是元祐元年,春季播种的棉田规模。
    但是……
    从元祐元年春天开始,熙河一下子陷入了棉庄狂热。
    为什么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