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章 苏、程生隙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二天上午,苏轼提前来到了右昭庆门下。
    通见司的郭忠孝,早早的就在这里等候他了。
    作为范纯仁的女婿,郭忠孝对于苏轼还是很敬重的——真要论辈分,他得叫苏轼一声:叔父。
    “龙图,请随我来。”郭忠孝将苏轼带入禁中。
    跟着郭忠孝一路穿过重重宫阙,来到了集英殿前。
    “龙图,请在此稍候片刻,待某去通传。”郭忠孝将苏轼安排在集英殿前的小殿,与其说道。
    “有劳舍人。”苏轼道了一声谢,郭忠孝轻轻的嗯了一声,便来到了集英殿的正殿前。
    此时,经筵已经散了。
    殿中的官家,正在与诸位伴读说着话,讨论着今日经筵的内容。
    今日讲经的经筵官是集英殿说书程颐,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殿上官家与伴读们讨论。
    郭忠孝对此已经熟悉了。
    自官家开始上经筵以来,都是这个路数。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家在经筵上越发活跃。
    如今,这经筵后的讨论,已经完全在这位官家的节奏掌握中。
    他太聪明了!
    总是能从一些稀奇古怪,偏又无比正确的地方,找到一个抓手。
    就像现在,殿上的官家,似正在与右相吕公著的孙子吕好问说着话。
    “盱江先生论气,还是本于易,只点到为止,以朕之见,还是不如横渠先生的气论的……“
    “横渠论气,以太虚无形,造化宇宙,宇宙万物,又终究归于太虚,实是气势恢宏,为大家之论。”
    “朕在专一制造军器局中,已观到一些端倪。”
    “可见,横渠气学,与圣人格物致知也是通的。”
    程颐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发一言,这是他的风格,他乐于见到这样的学术讨论。
    哪怕讨论内容和经筵本身毫无关系。
    “这横渠气学,怎与格物致知联系在一起了?”
    郭忠孝感觉有些脑子不够用。
    但殿上的讨论却无比热烈。
    在官家开口之后吕好问、章持、韩谕等宰执之子纷纷开口附和。
    这三人一开口,就是引经据典,看上去准备充足的样子。
    而曹家、刘家、杨家等外戚家的伴读,则在旁边充当着气氛组,但这气氛组也不是好当的。
    以郭忠孝所知,这几家外戚家的孩子,平素下了经筵,在家都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
    其家里都给他们请了名师大儒来开小灶。
    也就是燕毅、苗业、刘昌这样的武臣家送进宫的伴读,可以不参与这样的讨论。
    但是,有些时候,官家会在经筵后,拿着沙盘,与伴读们推演着已经发生过的战役。
    这个时候,这些武臣家的伴读,就得上阵了。
    郭忠孝在门口足足等了差不多两刻钟,才终于等到了讨论停止。
    程颐起身,领着诸伴读,面朝官家拜了四拜。
    然后,次第趋步而退。
    这個时候,郭忠孝终于得到了入殿的许可。
    到了御前,通报了苏轼已经入宫就在殿外后旨。
    官家便吩咐道:“舍人且将苏轼带到集英殿后便殿来见朕。”
    “诺!”
    ……
    苏轼端坐在集英殿前的小殿里,看着从殿中鱼贯而出的人影。
    “那一位就是程正叔吧?”苏轼审视着领头的人影。
    程颐在经筵官里是最好辨认的。
    因为他的本官最低——迄今依然是京官,而他是唯一一个会穿着青色官袍出入禁中的大臣。
    大宋服章之制,文臣选人、京官服青,朝官服绿,待制服绯,宰执服紫。
    但自仁庙之后,因为染布技术进步,使得青色的衣袍价格被打了下来,所以民间百姓,普遍开始穿青衣。
    这就让士大夫们很不爽了。
    于是,纷纷开始越级服绿。
    法不责众,朝廷也就只能默认,所有文臣选人以上都可以借绿。
    于是,穿着青袍公服的程颐,自然一眼就被认出来了。
    “听说此人食古不化,迂腐愚昧……”苏轼想着自己听说过的一些事情,就忍不住嘟囔起来:“恐怕只是标新立异,欲图表现罢了!”
    “又一个叔孙通?!”
    “呵呵!”
    叔孙通在大宋的名声,可不好!
    一直就是被批评的对象。
    因为叔孙通说过:人主无过举这样的话。
    被大宋士大夫们纷纷抨击——阿谀奉承,岂能称大儒?
    最重要的还是大宋士大夫们认为,叔孙通制礼,让大量先王的礼法失传,简直和秦始皇一样是儒家的罪人!
    所以,苏轼的这一句评价在大宋士大夫中是典型的骂人的脏话。
    而苏轼的性子,本就洒脱,根本管不住自己的嘴。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