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九章 赵煦:妖言祸国者,皆曰可杀!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章俞去世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汴京城。
    瞬间,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
    甚至,立刻就盖过了赵煦召回杨汲、崔台符的讨论热度。
    没办法!
    章惇,是目前新党公认的领袖之一。
    其强硬、激进但不失稳重的作风,使其在新党内部,赢得了极大声望。
    一场南征,更奠定了他的威权。
    拓土千里,尽得交趾江北之地。
    而且,南征的花费极少,所费前后加起来不过数百万贯。
    堪称是大宋有史以来打的最经济的一场战争。
    关键,收益也大。
    依照和约,交趾岁贡稻米百万石,再和买百万石与大宋。
    这一年两百万石的稻米,使得大宋经营广南西路,再无障碍。
    也让新得八州,一片欣欣向荣。
    所有去过广西的人,无论士人还是商贾,都在称颂章惇之治。
    宫中就更不用说了
    向家、高家,从去年开始,就天天在两宫面前给章惇唱赞歌。
    特别是高家人,就差没有把章惇吹成当代的圣人了。
    故此,在韩绛致仕后,章惇其实才是朝野呼声最大的右相人选。
    现在,章惇需要守孝。
    呼声最高的右相人选,退出了竞争行列。
    所有有志于拜相的人,瞬间来了精神。
    各种各样的牛鬼蛇神,一下子就满血复活,还打起了鸡血。
    各种小动作,都开始搞起来。
    这个时候,向家和高家,也都急了起来。
    这不,刚刚得知了章俞去世的消息,太皇太后的亲叔叔左班殿直高遵宪,就第一时间入宫来找赵煦了。
    高遵宪,是康穆武王(高继勋)最小的儿子。
    今年也就是四十岁出头,算是高家第三代中年富力强的了。
    就是,为人不怎么样,总喜欢摆他那个康穆武王(高继勋)唯一在世的儿子,太皇太后唯一亲叔叔的架子。
    赵煦没和他打过什么交道,所以在得知高遵宪入宫想见他的时候,还吃了一惊。
    “高殿直说了为何要见朕吗?”赵煦问着来汇报的郭忠孝。
    郭忠孝拜道:“奏知陛下,殿直言,乃为广西之事,乞见陛下!”
    赵煦的脸,瞬间就拉了下去,道:“那就请他回去吧!”
    “这……”郭忠孝犹豫了一下。
    赵煦直接挥手:“且请殿直回去!”
    “勿要让国家难为,更不要伤太母之慈德!”
    郭忠孝这才再拜领命。
    赵煦看着郭忠孝的身影,摇了摇头,冷笑一声:“什么玩意!”
    可别被高遵宪是康穆武王唯一在世的儿子,高鲁王(高遵甫)亲兄弟的表象给糊弄了。
    事实是——太皇太后,对她的那些同族亲戚,是分三六九等对待的。
    而很不幸,康穆武诸子及其后人,没有一个能在这位太皇太后面前,讨得什么好脸色。
    反倒是作为堂叔的高遵裕、高遵惠、高遵礼等人,能在庆寿宫有一席之地。
    尤其是高遵裕、高遵惠两人,太皇太后亲厚有加。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复杂。
    赵煦只耳闻过一些,据说是康穆武王病逝后,诸子析产闹出过不愉快。
    而这些不愉快在后来的日子,不断发酵。
    偏,高鲁王(高遵甫)身体一直不太好。
    所以,在康穆武王病逝后,没几年也跟着撒手人寰,只留下了一子一女,孤苦伶仃。
    叔伯们看到这个情况,自然是会很‘热心’的帮忙。
    太皇太后,就是在叔伯们的‘热心帮忙’下送到的宫中。
    而太皇太后的亲弟弟高士林,则在很长一段时间,过着相当清贫的生活。
    据说,后来还是与高遵甫关系不错的大伯家(高继忠)的儿子高遵裕看不过去,将高士林接到家中照顾,才让高士林没有流落街头。
    这些,也都是坊间传闻,真假赵煦不知。
    不过,很明显的是,太皇太后确实一直在刻意疏远着她那几个亲叔伯。
    反而和关系比较远的高遵裕,感情非常亲密。
    故此,熙宁开边,才会是高遵裕出马,而非与太皇太后血缘更亲密的那几个叔伯。
    同时另一个证据,也证明太皇太后对她那几个叔伯的厌弃之情——高遵宪,迄今只是一个左班殿直。
    堂堂外戚,太皇太后的亲叔叔,连个诸司正副使都没捞到!
    要知道,哪怕是赵煦的生母皇太妃朱氏的那几个不成器的义兄,在赵煦即位后,朝廷也是推恩,给他们抬进了诸司正副使里混俸禄吃。
    而高遵宪,却始终被庆寿宫压着,不给他升官。
    每次礼部请奏,乞循故事给高遵宪升官,都会被庆寿宫用着冠冕堂皇的理由驳回。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