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一章 除拜(2)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蔡确,视而不见。
    章、李清臣,一言不发。
    不但不给蒲宗孟平反,也不给他声援,甚至没有针对性的报复。
    这太不合理了!
    根本不是赵煦熟悉的那个新党!
    说好的睚眦必报呢?
    说好的抱团呢?
    所以,现在的赵煦不得不怀疑,蒲宗孟是被新党、旧党联手搞掉的。
    他是有理由的。
    根据赵煦调查所知,蒲宗孟是新党大臣里,在经济方面最激进的人。
    当年吕惠卿推手实法的时候,连王安石都吓了一大跳。
    但,蒲宗孟却表示:小吕还是太保守了,居然说什么,在受灾地区,应该暂缓推行手实法。
    但受灾灾民,难道就不是我大宋赤子吗?
    怎么能剥夺这些赤子为大宋社稷做贡献的资格?
    这哪里是在帮他们?
    分明是在害他们啊!
    应该不分灾凶,一视同仁的在所有地方都推行手实法。
    让天下臣民,都为大宋中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蒲宗孟在朝,这十几年,类似的言论,不止这么一起。
    这种在经济政策上的激进做法,自然而然,会给他拉到一大帮仇恨。
    但,还不至于,让新旧两党联手默契的做掉他。
    赵煦感觉,蒲宗孟肯定是犯了某些忌讳,踩到了新、旧两党的红线。
    甚至……
    考虑到,蒲宗孟被罢是新党全盛时期的元丰四年被罢尚书左丞。
    搞不好,蒲宗孟有可能是被新党自己干掉的。
    至于原因,赵煦大概猜到了一些。
    所以这次选宰执,赵煦就将蒲宗孟放进名单。
    两宫却是沉吟了片刻,良久后,太皇太后道:“也好!”
    “蒲学士在外,也有数载了,是该命其回朝述职,同时拜谒官家,明君臣之分了!”
    向太后点头:“娘娘所言甚是!”
    在吕惠卿后,如今天下州郡的前执政,还没有回京到御前给她孩子磕头的,也就剩下江宁的王安石、王安礼兄弟,还有这个前执政了。
    对这个提议,向太后自然是支持的。
    君臣大义,很关键!
    于是,两宫达成一致,向太后在问了太皇太后意见后,唤来梁从政,取来纸笔,请赵煦写下了召回文字,随即用印后,立刻派人降出。
    因为不是除授,也非是升迁。
    而是召回大臣述职,故此,不需要学士院的翰林学士或者中书舍人草制,直接可以发出去。
    这是外廷大臣,不能也不可以干预的。
    此乃君权!
    做完此事,两宫就继续商议起赵煦提名的人物拜相的可能性。
    然后,便也排除掉了曾布拜相的可能性。
    这一次却是向太后否的。
    否决的理由很简单――韩五、韩六、蔡、章四位相公,尚且不能拜相,若拜曾学士为相,恐朝野不服。
    当然,还是保留了曾布拜执政的可能性。
    太皇太后对此,并无异议。
    于是,基于同样的理由,赵煦所提名的其他人,也因为资历问题,被排除在右相人选之外。
    蒲宗孟,成为了事实上的,唯一一个,进入右相预选的人选。
    议到这里,两宫也都发现了些问题。
    若,只有一个蒲宗孟可选。
    那么,实际上,就等于只能选蒲宗孟。
    不过两宫都没有点破这个事情,而是选择了跳过这个问题。
    开始和赵煦商议起中司、西府执政人选。
    中司好办!
    赵煦也不藏着掖着,直接点了赵的将。
    理由很简单――赵学士年迈,将致仕归老,今拜中司,以为将来超赏之备。
    意思就是,让赵去御史台镀金,方便赵致仕时,对其进行封赏。
    两宫对此都没有意见。
    因为,在傅尧俞升两府后,中司就一直没有御史中丞。
    而两宫,特别是太皇太后,之所以一直不拜授新的御史中丞去执掌御史台,完全是因为,现在的朝野格局,开始对垂帘政治发起冲击和挑战。
    假若御史台,有一个强力的、年轻的、有野心的御史中丞,那么当前的垂帘体制,就可能被打破。
    因为,这个人很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忽然对垂帘政治发难,要求提前归政天子,以便捞到拥戴、定策之功。
    这对太皇太后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用一个马上就要致仕的功臣,完全符合她的心意。
    至于西府执政人选?
    几乎没怎么商量,两宫和赵煦就打达成了一致意见。
    必须要用一位有带兵经验,最好有军功的大臣。
    这是安焘辞任事件的余波所带来的影响。
    朝廷承受不起再来一个被人议论‘那个什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