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 锡庆院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家养士!”赵煦走到那株足足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树下,然后回头,看向他面前的这些太学官吏,缓缓说道:“所以,范文正公先后举泰山先生与安定先生入京,主持太学,革除旧弊,使天下文风焕然一新!”
    “于是,在太学之外,建武学,为国家选将,立律学,为国家养刑名之才,又建算学,以广术算之道!”
    “但今之太学,奈何只读经义?”
    “太学生不读兵书,何以出将入相?”
    “不读律书,如何审案断案?”
    “不学术算之道,何以知钱谷?”
    “此朕之所不取,也非当年范文正公、欧阳文忠公之意,更非泰山、安定二先生之愿!”
    赵煦图穷匕见,直接将范仲淹、欧阳修还有孙复、胡瑗的大旗竖起来。
    陆佃等人,慌忙下拜,顿首道:“陛下德音教诲,臣等谨遵。”
    赵煦所言的每一句话,都是站在政治正确高地上所说。
    便是这太学中最稳固的老学究也挑不出错。
    因为当年,范仲淹、欧阳修发动的古文复兴运动和庆历兴学运动的最终追求,就是要培养出一批新的士大夫。
    让这些人来,改变大宋,中兴大宋。
    这就是古文复兴运动和庆历兴学运动的目的。
    而孙复、胡瑗先后入主太学,并将太学建设成大宋最高学府,则宣告着古文复兴运动的阶段性胜利。
    要知道,在入京前,孙复和胡瑗都是什么人?
    他们是南京应天书院的老师。
    而南京应天书院,当时虽已是应天府府学。
    但其跟脚,却是大中祥符年间,睢阳先生戚文同在富商曹诚资助下所创办的私学。
    至景佑年间,应天书院才在晏殊的支持和推动下正式入编,成为应天府府学。
    换而言之,孙复与胡瑗,先后入主太学,并将太学变成大宋最高学府的事情,就相当于在现代有个民办三本大学的校长,带着一帮支持者,来到帝都将一所初创的公立大学经营成超过清华北大的第一大学。
    然后这个校长还直接把办公室搬进教育部大楼,堂而皇之的开始制定全国高考的卷子。
    对大宋来说,这颠覆性的历史转折。
    自孙复、胡瑗之后,汉唐旧儒的经义注疏,彻底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连科举考试,都不再考那些东西了。
    这就是赵煦要来太学,而且特意来锡庆院的原因。
    他是来寻根的。
    寻找庆历新政的根,寻找熙宁变法的根。
    同时,赵煦也是来发声的。
    将他的声音,说给那些聪明人,那些能嗅到时代风云机遇的人。
    ……
    半个时辰后,赵煦走出锡庆院。
    “乐正!”赵煦在走出锡庆院的门口时,忽然看向那个跟在陆佃身后的黄隐。
    黄隐闻言,立刻上前:“陛下有何吩咐?”
    “前些日子,西京国子监有司曾上书,言西京国子学,自文太师、司马温公等相继入京后,日渐凋敝,国子学诸生日益懒散,学风涣散!”
    “朕心甚忧!”
    “卿是司马温公所欣赏,并向朕举荐的清正廉明之士!”
    “未知爱卿可愿去西京国子学,待朕执教,以兴盛西京学风,以继司马温公之教?”
    黄隐愣住了。
    他咽了咽口水,正想着如何婉拒。
    赵煦却看着他,叹道:“难道乐正不愿意?”
    “司马温公可是一再向朕保举过爱卿的啊!”
    无数眼睛,立刻聚焦在黄隐身上。
    黄隐没有办法。
    他在一开始,就是以司马光最坚定支持者和仰慕者的身份出现在大宋政坛上的。
    为了向司马光靠拢,他做了无数事情,也付出了无数代价。
    如今,天子以司马温公身后所遗的西京国子学托付与他,他若拒绝……
    那么之前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就都白费了。
    旧党众人,也必然与他割席。
    而他本身,已经深深得罪、开罪了新党——在太学,就属他攻击新学、新党最多。
    没得办法,黄隐只能拜道:“臣唯陛下之命是从!”
    赵煦笑起来:“善!”
    “司马温公果然没有看错爱卿!”
    “朕便拜卿为同判国子监,兼西京留守国子学学正,全权负责西京国子学!”
    “朕在汴京,候卿将西京国子学整治一新!”
    黄隐俯首而拜:“臣谨奉德音!”
    在庆历四年之前,大宋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下的国子学。
    彼时的国子学,有师生两三百人,数倍于当世初创的太学。
    国子学的学生,不是宰执的子弟,就是勋贵的孩子。
    但短短十余年,就被太学打的满头包。
    如今,汴京城甚至已经没有了国子学,只剩下国子监。
    而太学的规模,则已经膨胀到有两千四百名学生,分八十斋的超级巨无霸。
    国子学,都是衙内、勋贵、外戚子弟。
    这些人,十个有九个是纨绔。
    而太学,则是唯才是举,一切靠考试成绩说了算。
    入学要考试,升舍也要考试,毕业还是考试。
    所以,太学生都是卷王。
    他们从州郡卷到太学,再从太学卷到官场。
    两者相比,谁更能出人才还用说吗?
    更要命的是,随着太学崛起,国子学彻底成了纨绔子弟回收站——那些肯读书,愿读书的衙内们,也都跑光了,这些人宁肯在汴京卷太学的名额,也不肯去国子学力混日子。
    这就是汴京国子学消失的原因。
    除了南京应天府的应天书院外,西京国子学和北京国子学早就烂透了。
    什么学风涣散?日益懒散?
    国子学里什么时候有过愿意读书的?
    所以,黄隐知道,自己是被流放了,而且还是被判了无期徒刑——他不可能在西京国子学做出任何成绩来。
    可是……
    “为什么?”黄隐根本想不通。
    ……
    赵煦看着黄隐匍匐在地上的样子,命左右将之扶起来。
    然后就领着群臣,继续向前。
    但在心中,他是无比快意的。
    因为就在刚刚,他用不流血的方式,将一个垃圾丢进了垃圾桶。
    是的!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所有人都是这么认定的。
    能让元祐时代的新党、旧党的所有人,一致认定一个人是垃圾。
    这个黄隐的能耐,当然不小!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元丰八年王安石去世。
    就是这个家伙,带头在太学,开始公然焚烧王安石的三经新义。
    同时阻扰太学生们祭奠王安石。
    他这是为了向司马光献媚。
    毫不夸张的说,元祐时代的新旧党争彻底失控,黄隐要负很大的责任。
    如今,因为没有发生那些事情。
    所以,他还没有暴露。
    但对赵煦来说,这种疯子,是一天都不能留的。
    必须赶紧处理掉,不然,只有天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