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韩绛致仕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书,四拜之后,躬身而起,面朝福宁殿拱手:“老臣叩谢天恩!”
    旋即韩绛从自己怀中,取出了那封早就写好的辞相谢恩表,将之郑重的交托到了刘惟简手中。
    “还请押班代老臣转交于陛下!”
    “老臣临别,肺腑之言,尽在其中。”
    “韩司徒放心!”刘惟简道:“我必亲手上呈于大家。”
    ……
    刘惟简回到宫中,而赵煦此时已在庆寿宫中,与两宫一起等待着刘惟简回返。
    韩绛是元时代,第一位致仕的宰相。
    他虽非先帝托孤大臣,但实际做的是托孤顾命之事。
    如今,其将致仕,自然要郑重对待。
    刘惟简来到帘中,跪下来磕头拜道:“奏知大家、两宫娘娘,老奴奉旨宣诏归来,特来缴命,并呈司徒、康国公谢恩表。”
    于是,他恭敬的呈上了韩绛的谢表。
    粱惟简接过来,然后送到赵煦面前。
    赵煦在两宫的陪伴下,拆开谢恩表的封皮。
    韩绛的字迹顿时映入眼帘。
    首先,自是谢恩,说这两年来,多赖天子眷宠,两宫信赖,所以才有了些微末的功劳,实在不敢当朝廷如此赞誉。
    然后就是话锋一转,开始谈论如今的天下。
    说百姓疾苦,生民艰辛,这两年又连遇大旱,又逢西贼大入,国库已是空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应当继续元善政的基调,改革役法,减轻百姓负担,轻徭薄赋,缓解民众疾苦。
    同时,朝廷应该听取地方的意见,与朝中大臣广泛交流,选用君子贤人,辅佐朝政……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
    并不稀奇,甚至都是有模版的。
    几乎所有宰相致仕的时候,都是这么说的。
    区别不过用词不同,阐述的方向不同罢了。
    韩绛的谢表,最关键的,还是他向赵煦和两宫举荐的大臣。
    首先,是他去任后的左相和兼任差遣。
    韩绛表示,右相吕公著,四朝老臣,忠厚淳朴,必可辅佐天子,梳理国家。
    所以,他建议,由吕公著接任他的左相之位与役法检讨所、便民低息贷公事的差遣。
    两宫看到这里,都是暗暗点头:“康国公真乃社稷臣也。”
    其和吕公著在都堂共事,曾出现过矛盾。
    但如今,韩绛离任,依旧是推荐了吕公著接任。
    可谓是外举不避仇了!
    赵煦却是继续看下去,因为他知道,戏肉在后面。
    果然,韩绛开始推荐他的人了。
    第一个被他推荐的,就是京东路都转运使熊本。
    韩绛认为,熊本有‘经世之才’,其履政京东,安抚百姓,抚恤士民,推举贤才。
    这样的大才,不能在放在外郡了。
    应该提拔回朝,辅政天子。
    而熊本在京东这两年,也确实是做的不错。
    至少,吴居厚留下的烂摊子,基本都被他收拾好了。
    他还配合宋用臣,修好了多条主要官道,并对五丈河、金水河进行了整修、清淤。
    同时,苏轼的工作,他也非常支持。
    两人私下交情听说也不错,已经开始称兄道弟了――就是,苏大胡子这个人貌似一直比较克朋友。
    比如苏轼的好朋友,故宰相王旦之孙王巩,就被牵连,贬篡广南西路的宾州去监酒税,直到赵煦登基,才在文彦博的求情下起复回京。
    广西的宾州!
    这可是岭南了啊!
    可怜王巩,堂堂的宰相之孙,含着金钥匙出身的富贵公子,就这样被送去了岭南吃荔枝。
    更可怜的是其两个儿子,都因跟随其南下而患病去世。
    对王巩而言,可能唯一的庆幸事是因为这次贬篡,让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正红颜知己――宇文柔奴。
    现代的那些小资们,最爱写在自己简介里装逼的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苏轼赠给宇文柔奴的。
    所以,熊本现在和苏轼称兄道弟。
    将来苏轼万一再犯病,赵煦感觉,熊本这个实诚人,大抵是要遭不住的。
    因为啊,苏轼这个人身上,可能带着一个叫‘兄长救我’的DEBUFF。
    纵观其在熙丰时代,以及赵煦上上辈子的绍圣、元符年间的遭遇。
    只要他一落难,那些与他交心的朋友,就会争先恐后,不惜代价,前仆后继的相救。
    然后被人顺藤摸瓜,一网打尽。
    也不知,这一次,还会否如此?
    而熊本在两宫这里,显然有着不错的印象。
    故此,两宫一看到这个名字,就想了起来。
    “这熊本确实是个做事的实诚人。”太皇太后道:“老身哪怕在宫中,也常听人言,如今的京东路,可谓是气象更新,大不相同了。”
    确实是不同了。
    过去,吴居厚在的时候,虽然拿着京东百姓拼命压榨。
    但京东路的治安一直不错。
    现在嘛……
    随着登莱金矿开放,无数英雄好汉,怀揣着发财梦,一头闯入登莱的群山溪流之中。
    然后……
    各种各样的命案,层出不穷。
    登莱群山,吞噬着无数人的性命。
    好在好汉们也就是在山里横,出了山,那些找到的金子的,是一刻也不敢停留,直接带着金子就回了家乡,买地置宅过上了富家翁的生活。
    汴京新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报道一个这样的幸运儿。
    不断刺激着,好汉们的肾上腺素,让天下州郡的好汉,源源不断踏上前往登莱的旅途。
    至于那些没找到太多金子的?
    河北的工地,淮南的河道,以及广西的甘蔗地,熙河的棉花地,都能找到他们的踪迹。
    对此,赵煦一直是心怀感恩的。、
    这些都是好人啊!
    都是国家的恩人!
    没有他们,好多事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和赵煦一样感恩的人,还有登莱本地的商贾、豪族。
    多亏了好汉们!
    他们才能坐地发财!
    二三十万的淘金客,养活了不知道多少人的买卖!
    就连苏轼的鱼干生意,赚的第一桶金,也有好汉们的贡献!
    赵煦想到这里,就笑着道:“太母所言甚是。”
    “熊本确可拔擢入朝,先用为六部侍郎吧。”
    “嗯!”太皇太后颔首。
    然后,她就低头扫了一下,韩绛举荐的其他大臣。
    于是,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吕惠卿!”太皇太后忍不住失声。
    就连赵煦,也惊讶了起来。
    吕惠卿,这可是韩绛的死对头!
    甚至是一生之敌!
    他竟在致仕的谢表上举荐吕惠卿?
    难道,韩绛的个人道德修养,已能与祁黄羊相媲美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