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lt;/P>
当年儒家的《五经》都有古今不同经典,这里面的差别很多就是一些文字及篇目、章节等形式的不同。</P>
比如《春秋》一经中,《公羊》与《谷梁》就是今文,《左传》就是古文。</P>
但发展到了后面,这两者的矛盾越来越大,已经引发了两个学术群体的利益的对立了。</P>
众所周知,汉家一直到汉宣帝时,还是以儒法相用的,而到了宣帝的儿子,元帝以后,汉家的意识形态已经彻底倒向了儒学。</P>
而这种意识形态的独尊直接就反映在国家寻求人才,开始按照儒家经典来举士。</P>
一个儒者可以靠着对经义的掌握一步步做到三公,这在汉武帝以前是绝不可能出现的事情。</P>
所以,谁家掌握了经典的解释权,谁就能获得那份最大的蛋糕,不仅自己的家族可以荣享富贵,就是学生也可以按照这条学术道路一直走下去。</P>
这样,师生之间相互帮助,最终成为一个个学阀,学阀又成为门阀,二者就是一体的。</P>
而在古文学者发起进攻前,今文学一直是汉家官方的主流学说,那些掌握古文学的学者们只能在乡野做个野狐禅,对今文学造成不了任何影响。</P>
可在王莽之世的时候发生了一种改变,那就是古文学大家刘歆帮助王莽篡汉自立,再加上王莽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的正统注脚,所以大兴古文。</P>
但后面王莽很快就被推翻了,上来的是再兴汉家的刘秀,所以按道理,他应该会重新确定前汉时期的官方正统学术思想。</P>
实际上,刘秀也的确是这么做的。</P>
因为以中兴汉家自居,所以刘秀在学术上自然也继承了前朝的今文思想。</P>
当时他广邀天下学士云会京师,重立五经博士,他所立的十四名博士,全部为今文学者。</P>
可见刘秀是要全面否定王莽倡导的古文经,显示自己拨乱反正的政治态度。</P>
但情况到了刘秀孙子汉章帝,形势却发生了大逆转。</P>
汉章帝通过亲自执掌白虎观会议,将今文学彻底纳为官方正统思想,而且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今学,自此古文经大兴。</P>
此后,古文学彻底成为正统思想,今文学越来越弱,直到二者被彻底熔合。</P>
为何会发生这种逆转呢?</P>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就学术的生命力来说,今文学已经走入了生命的末期。</P>
作为正统经典超过百年的经文,往往一本经的背后就有十余万字的讲解注疏,可以说一个学者学习今文,可能数年都学不完一经。</P>
而此前一直在民间发展的古文,因为微言大义的原因,学起来就非常快。一个学者可能数年就能学完五经,这不知道比前者快了多久。</P>
本来这种快慢也无所谓高低,但到了国朝需要统一学术思想的时候,今文就是因为太过于繁琐而被抛弃的。</P>
所以,今文学作为一种官方学说,因为生命力的丧失,其实已经退出了舞台。</P>
但偏偏郭图就是治的今学,不仅是郭图,他们整个郭氏家学都是尚今学,而且学的就是《公羊春秋》。</P>
这里面的原因很有趣,今学被汉家抛弃的原因,正是郭氏一族尚今学的动机。</P>
的确,今学是繁琐,但作为一个家族的传承来说又太有优势了。</P>
因为只有繁琐才能有门槛,尤其是他们郭氏世代作为汉家的法学家,就更是需要这种有门槛的经学来维持他们的垄断地位。</P>
其实这种情况不仅是郭氏这样,如袁氏、杨氏、韦氏这些大家族,都是治的今学,其背后的动机就是因为此。</P>
而郭图在审理案件时,就充分按照《公羊》的思想来断案。</P>
如子举父过,父有错,那就罚父。但如果是《谷梁》学者来断案,就会大骂儿子,作为人子如何能举父过呢?于是大罚儿子。</P>
从这可以看出两类学者之对立,前者总骂后者不知变通,迂腐守旧;而后者也总骂前者为贼,以权变的借口乱天命家法。</P>
但总而言之,张冲是比较认可《公羊》的,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