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东进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分死读经书,所以为人难免迂腐。</P>
    不过这还不是他最大的缺点,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出在“好直言”上了。</P>
    他不知道多少次犯颜直谏刘备,让他有为臣之道,恪为臣之礼,即便刘备所作所为并无偏颇,甚至还过分忠诚了些,其人还是那套东西。</P>
    美名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P>
    其实陈宝这话没错,但错在他不知道自己什么身份?他既不是刘备旧人出身,又没有高贵门第做依靠,甚至连名声都不显,他这样的做派,刘备不恼,那些关陇豪门们不恼?</P>
    兄弟,你占了弟兄们的路了。</P>
    所以陈宝在幕府中屡次被同侪排斥,除了身边围绕几名同样造嫌的寒士,大伙都远离他。</P>
    可陈宝并不在乎,更将自己当成了孤臣,对刘备依旧不改其教诲之色。</P>
    不过也是奇,刘备还真的就听进去了。</P>
    此刻,陈宝一进来,就对刘备刻板行礼:</P>
    “主公,救友军于难,是为义;顾公室大局,是为忠;此忠此义下,下僚不知何军不可破,何贼不可灭。”</P>
    陈宝的话让早已入幕等候的吴懿忍不住撇嘴,暗骂其人迂腐:</P>
    “这类人就是少上战场,不识得刀兵厉害。光讲忠义就能灭贼了?那当年黄巾蛾贼岂不是早就被念死了?”</P>
    这边的吴懿是这个意思,上首的刘备岂能不知道这话的荒唐?</P>
    但刘备却非常认同的对陈宝道:</P>
    “陈君此言大善。备当年懵懂熬命沙场的时候,也曾对此言不屑一顾,甚至念之为读书人的迂腐。但随着备走南闯北,年岁也渐长了,经历的事多了,回过头再看这句话才发现这是金玉良言啊。”</P>
    见在场有些军将不以为然,刘备感叹了句就说了这样一个事:</P>
    “昔我在河北,随卢师讨黄巾。彼时我军虎贲六甲,何等骁锐?而那些黄巾军有什么?伐木为兵,但结果呢?文士是只顾一己私利不顾公门,武将是以邻为壑,友军有难,不动如山,都想捡军功。以至于大军迁延河北,不能速平黄巾。不然何至于天下如此?”</P>
    说到这里,刘备是真的深有感悟,叹息的说了这样一句话:</P>
    “向使文官能忠于公室,武官能秉持大义,这天下就不乱了。”</P>
    刘备的一番话正是他的肺腑之言,他为何从益州回来后要向刘协建议推行改革?正是因为他认为天下的弊端就是出在了这里。</P>
    为何关东、关西屡屡发生政变?为何野心家接连上台?在刘备看来就是此世已经处在了道德末世,那些代表着天下智力道德的世家子弟们已经不再恪守儒家的理想。</P>
    或言之,没有什么理想或者道德能让这些精英们真心相信了,整个社会都滑向了卑劣和庸俗。</P>
    所以刘备认为,改革士心正是救世良方,而他就要做这样的传道士。</P>
    正如周公那样的人!</P>
    所以刘备也是这样要求自己,他完全可以放弃郭汜,甚至可以带兵返回,但一旦这样做了,他所在坚持的理想事业和形象就会崩塌。</P>
    这是刘备万万不能接受的,也是他甘愿冒风险东进支援郭汜的本质原因。</P>
    刘备说这番肺腑话,那在场的幕僚们懂不懂呢?</P>
    那是必然明白的。</P>
    当刘备这话说完后,时谒者的刘艾忍不住动容感叹:</P>
    “君侯真是古之贤臣啊。艾本以为平定天下是武人们的事,没想到真要匡扶这汉室,更需要我辈奋起。”</P>
    说完,刘艾重重的对刘备作了一揖。</P>
    刘艾是军中的谒者,其实就是相当于监军的角色。那这个监军是谁派的呢?是董卓。</P>
    没错,刘艾是汉室宗亲,但他更是董卓幕府中人,甚至二人关系还非常好。其实刘艾这种现象就说明了,个人之间具体的关系总是比群体抽象的关系要更有决定性的作用的。</P>
    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单纯以群体身份来揣测个人的选择,那是要吃大亏的。</P>
    所以刘艾被董卓派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