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这才是他们要的与士大夫共天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742章这才是他们要的与士大夫共天下
    薛宝琴心头一动,连声问道:「皇上,要是依你之见,郭勋当如何审时度势?」
    朱翊钧笑着答道:「郭勋最大的功绩,在于大礼议时,及时站在了皇爷爷这边。
    嘉靖初年,郭勋丶还有上任镇远侯顾仕隆,以及当代成国公朱希忠祖父朱辅等勋贵,执掌十二团营和两官厅,稳住了局势。皇爷爷才能取得大礼议的成功。
    郭勋持功自傲,不知进退,不明白天时已过,当要谨慎行事.故而有此祸。」
    薛宝琴看着侃侃而谈的朱翊钧,觉得皇上此话颇有深意,似乎在点自己。
    从嘉靖初年勋贵之事,薛宝琴想到了去年皇上处置勋贵之事。
    皇上从隆庆元年开始秉理国政,先是收拾了宗室,而后又收拾了以江南为首的文官士林,最大的倚仗就是武将和军队的忠诚。
    勋贵在其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所以皇上一直拖到万历二年才动手收拾勋贵。
    真要论起来,跟世宗皇帝当初的手段是一脉相传。
    只是皇上似乎更高明些,做得也更加有章法。所以朝野上下才会说皇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翊钧看着薛宝琴。
    她目光闪动,如彩星流溢。若有所思,应该对自己的话都听进去了。
    自从宋贵妃生下皇长子,后续皇二子丶皇三子陆续出世,朱翊钧到瑶华宫陪伴薛宝琴的时间反而更多了。
    自己举止不乱,下面的人心才不会长草。
    这些陪伴日子,朱翊钧时常说一些国事,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皇后,把自己的治国理念,传递给她。
    当然是别有用意。
    朱翊钧继续说道。
    「说回到李福达案。
    当时郭勋正是得意之时,权势熏天。拿钱办事,于是顺手写了这麽一封信给到马录。
    马录原本就恼怒郭勋在大礼议上『助纣为虐』,接到信后欣喜如狂,可算抓到你小子的把柄了。
    即日上书弹劾郭勋,『求讨书信者,即是知情;党类受嘱者,意图贿赂』。
    马录一开炮,憋了一肚子火的文官们纷纷跟上,炮轰郭勋。更有甚者,因为郭勋插手此案,这些文官就认为已经结案的此案有猫腻,是大冤案。」
    薛宝琴也微微叹了口气。
    在朱翊钧身边待得久了,她也认识到那些文官士子们的真面目。
    说好听点是心中的大义公理高于一切。
    说难听点就是天下最自私的一群人。
    嘴里喊着江山社稷丶黎民百姓,可实际上为了大义公理可以不顾社稷安危,必要时可以苦一苦百姓。
    再追究根源,这些大义公理能让他们名利双收
    朱翊钧冷笑几声,继续说道:「京里的御史清流们在上疏里写道,『张寅,天下皆知其为李五;李五,天下皆知其为谋反人也。乞将张寅置之重典,郭勋解其兵柄。』
    这些言官清流,各个都是神人,一没有看卷宗,二没参与审案,就一口咬定张寅是李五。
    呵呵,其实他们的做法一脉相承,打着大义天理的旗号,只要达到目标,可以不拘小节。
    睁着眼睛瞎说,一口咬定张寅是李五,目的就是要给郭勋扣上一顶包庇逆贼的帽子。」
    「那山西巡按都御史马录呢?他是怎麽做的?」
    朱翊钧拿起茶杯喝了两口,继续说道。
    「祖传老手艺了。
    马录开始重新审案后,一堆的证人,从山西和陕西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纷纷指证张寅就是李福达。」
    薛宝琴哭笑不得,「皇上,这也太蹊跷了吧。此前山西按察司审了近一年,山西各县和陕西都惊动了,这些证人那时不冒出来,为何马录一翻案就全出来了?」
    「可能是被马录等人的一身正气感化了,纷纷站了出来。」朱翊钧讥笑道。
    讲大义天理的人就是好人?就不会构陷污蔑别人?
    笑话!
    这比坐宝马奔驰的人都是好人还要荒谬!
    「此案经过五审,越审越复杂。
    清流言官们把它当成一次扳动奸臣的大好机会。
    皇爷爷则认为此案反覆,是诸臣内外交结丶借端陷勋丶将渐及诸议礼者,是对他刚刚获胜的大礼议的反攻倒算!
    双方围绕这件案来回地拉扯,审到最后,皇爷爷失去耐心,直接下诏,由礼部右侍郎桂萼署掌刑部丶兵部左侍郎张璁署掌都察院丶少詹事方献夫署掌大理寺印信,负责第六审。
    很快第六审的结果呈到皇上跟前,薛良诬告张寅,秋后处斩;马录丶颜颐寿等审案官员犯故意『入人死罪』,徒四年;众言官犯诬告之罪,徒四年。」
    薛宝琴愣住了,「这反转得也太快,太全面了吧。」
    「第六审绝对有诱供丶逼供和屈打成招。」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