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移民、500刀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60章移民500刀
    北大正南门旁边,有座娘娘庙,全名叫“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之女碧霞元君。
    规模尚可,正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三楹。
    解放前这里曾是挑花工厂,工人多为海淀的穷苦妇女,普通得紧的一个小厂,竟被姑娘们干得风生水起,尤其一幅名为“颐和园全景”的刺绣,惟妙惟肖,深受时人喜爱,远销东南亚。
    老辈人相信这是块福地,近来年香火恢复,愈发旺盛。
    娘娘庙对面,横穿马路,也就是长征食堂那排街上,有个胡同口,便叫作娘娘庙胡同。
    娘娘庙走到尽头,到下洼子,再往前,就是老虎洞,入了海淀小镇。
    如果说军机处胡同,是从北大小南门进入海淀镇最方便的路,那娘娘庙胡同,则是从北大正南门入镇的便捷之径。
    小龙的家,就在娘娘庙胡同内。
    胡同不小,人口稠密,大片大片的四合院,多半已成为大杂院,但仍有少部分被家境殷实的人家所持有――
    这些家庭基本在房屋私有化那会,已经卖过给公家一些房产。
    小龙说的要变卖的四合院,入胡同二十米便到。
    现在,三人戳在一堵高墙大院外面,李建昆前后打量,首先对这个地段是非常满意的,回燕园穿条马路就是,两分钟能到北大正南门。
    往前去往海淀小镇,到老虎洞慢悠悠晃荡过去,七八分钟也能到,那里商铺林立,简单的日常生活需求都能满足。
    “啧啧,这位置可以呀。”
    小王见天东奔西跑,对附近一带的熟悉程度,如今未必逊色于李建昆。
    小龙咧嘴笑道:“这院子也可以啊,我们胡同数一数二的好院。”
    李建昆问:“知道为啥要卖吗?”
    小龙压低声音道:“我听我爸妈说的,他们家有个儿子,大学生,好像是昆哥你们隔壁的。”
    “青华。”
    “嗯。”
    “咋了?”
    “年前出国了。他们家这时候卖院,怕是也要跟去,我妈说应该不打算回。”
    李建昆微微蹙眉,懂了。
    王山河还拉着小龙一阵打听,半晌后,搞明白状况,瞪眼道:“卧槽,这能行?建昆,大学生都是公派留学吧?他父母也跟过去,一家人不打算回来?”
    李建昆耸了耸肩。
    小王怒道:“玛德,这是啥行为?叛徒啊!建昆,咱们检举揭发他们吧!”
    “人家还在呢,没发生的事情,你揭发个什么?卖房子人家能编出一万种理由。”
    “这不摆明的吗?等事情发生不就晚了?”
    李建昆摇摇头,“让他们去。”
    你留不下一个内心已经叛变的人。
    再说留下又有什么用?
    活着浪费资源,死了浪费土地。
    他心头暗叹,看来第一拨移民潮,要开始了。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政策放宽,从78年起,移民海外不再禁止。
    这个国家拢共爆发过三次移民潮,当下是一次,后来被人称作“洋插队”。
    92年,漂亮国通过《中国学生保护法》,使得中国留学生及其亲属,总计约七万人,涌入漂亮国。
    同一时期,以加国为代表的国家,放宽技术移民的入境条件,以弥补国内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当时有人写过一本小说,叫《BJ人在纽约》,后被拍成电影,引发不小轰动,许多人这才明白,原来外国的月亮也没那么圆,空气未必是甜的。
    最后一次,是千禧年之后的富豪移民。
    也称投资移民。
    简而言之,即一群在这个国家挣了钱,跑去发达国家享福、做贡献的家伙。更有甚者,人在国外享清福,还在挣着这个国家的钱。
    he―tui!
    小龙挠挠头道:“昆哥,王哥,那这房子还看吗?”
    “看哪。”
    李建昆踱步走到院门前,喂他们一口翔,让他们赶紧滚犊子,留下来就是祸害,一坨子精神污染。
    拍过门后,院门打开。
    李建昆和小王见到这家的一对中年夫妇。听说是买房的人,两口子喜出望外,殷勤邀请二人到正北方的堂屋里落座,奉上茶水。
    小王阴阳怪气道:“听说们是要出国对吧?”
    男主人诧异,“小同志你听谁说的?”
    “你们胡同谁不知道?”
    男主人狠狠刮了媳妇儿一眼,这女人却浑不当回事,客气搭话,言语中充满了对国外的向往。
    “小同志你大概还不知道国外有多好,就说工资吧,咱们每月能有个50块,那都算高薪,你像米国,人均月工资能达到500美金,500美金啊!在国内能换多少钱?两千都不止!
    “这是什么差距?
    “人家那小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