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用工荒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就看谁能鼓动更多百姓了。
    于是,他们纷纷写信给老家的亲朋,如此这般的安排了一番。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朝廷已经针对这一点,提前做出了布局。
    或者说,他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抚慰使加预备役教化系统代表着什么。
    ――
    阶梯性征收田税,可以说是全民关注,就连陈景恪自己家都不例外。
    陈景恪家以前没有田产,全靠行医为生。
    但福清的嫁妆可是有好几处庄园的。
    后续她又置办了一些,家里也有近万亩良田。
    这些都是传家的根本,又怎么可能不关注。
    陈景恪下班刚进家门,就见福清迎上来,问道:
    “郎君,阶梯性征税是真的吗?我们家也要如此吗?”
    陈景恪颔首道:“大明的律法是针对所有人的,尤其是这种事关国本的律法,更是一视同仁。”
    福清有些着急的道:“这可如何是好,光靠咱们两个的俸禄,如何能养活这一大家子人。”
    陈景恪说道:“朝廷自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规定每户差不多可以拥有一千亩地。”
    按照阶梯收税,拥有土地超过一千亩,就是纯赔钱。
    这个数字是经过仔细考虑才确定的。
    地主也分等级的,有大地主也有小地主。
    小地主家的土地少则几百亩,多则几千亩。
    而且他们在政治方面没有多大的能力,对朝廷危害不大。
    真正能够掣肘朝廷的,是大地主。
    这些人拥有的土地数量,是以顷为单位的,几百顷几千顷几万顷。
    举目望去,数十里数百里都是人家的地。
    大‘清官’徐阶,拥有四十余万亩土地,半个松江府都是他家的。
    一千亩地对人家来说,就是蚊子腿。
    这些人还拥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地方他们能架空朝廷官吏,在朝堂能左右国家政策。
    前世的大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亡在这群人手里的。
    如果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将大地主小地主一起打,那就是给自己制造麻烦。
    生产力决定了,士绅地主对基层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如果将他们逼迫的太紧,反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适当的妥协,换取政策的通行和国家的稳定,是值得的。
    所以对待不同的地主,要区别对待。
    允许留下一千亩,是用来安抚小地主的。
    虽然他们依然会感到肉疼,但并不致命,不会跳出来造反。
    然后朝廷集中力量瓦解大地主,削弱他们的力量。
    等大地主被瓦解,百姓见识到商业的利润,开始主动从事商业的时候。
    再提高税率把小地主分拆成富户,彻底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欲速则不达,很多政策要一步一步来。
    温水煮青蛙就是这个道理。
    三代君主接力,很少有完不成的政策,没必要太着急。
    而且古代亩产也就一两石,再除去种子、田税和其他投入,也就剩不下多少了。
    一千亩地,最后能入库几百石粮食就算风调雨顺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确实是一笔巨大的数字。
    可对于地主大户来说,也只能勉强维持体面的生活。
    尤其是对陈家这样的顶级权贵家庭,这点产出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
    所以福清才会如此着急:“一千亩也不够啊……”
    陈景恪安抚道:“别急,朝廷自然不会不考虑到大家的难处。”
    “虽然收紧了土地政策,却放宽了对商业的管制,以后大家可以从事商业活动赚取钱财。”
    “只不过勋贵官僚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经商,需要通过别人的手才行。”
    说白了,就是需要白手套。
    这么做的目的,其实还是源于华夏传统:打压商人阶层。
    如果直接允许权贵官僚经商,那就是变相提高商人的地位,国家会被动走向类似于资本主义的道路。
    最终的结果就是,商人掌控一切。
    商人掌权的害处,这里不多赘述了。
    虽然在事实上,权贵官僚往往会通过白手套经商。
    可有了这层遮羞布在,经商就始终是上不得台面的行为,是低人一等的。
    这一点在意识形态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能影响到思想文化和政策的走向。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又岂能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在制定具体政策的时候,他就强调,权贵官僚经商必须通过代理人。
    且必须要向朝廷报备,具体从事了哪些行业,便于朝廷监管。
    听完他的解释,福清也知道事情已成定局,但还是有些闷闷不乐:
    “经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