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有钱任性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就拿基建来说。
    此乃亘古未有之事。
    朱标不动声色的道:“裴卿的意思是,如果能解决这六百万贯的赤字,这计划是可行的是吗?”
    之后大家也学聪明了,陈景恪不在的时候就尽量不去问问题。
    而且他还特意剔除了很多比较难的计划。
    一时间也成了内阁的一件趣事,后来流传了许久。
    然而,李善长是真的在用心教,没有丝毫藏私,也无关争权夺利。
    还没有从政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互相认识了。
    内帑不缺钱,这些年老朱存了有大几千万贯。
    马太后还好,主要是老朱,大感欣慰。
    甚至有人会认为,这是为了方便贪钱什么的。
    从内帑出钱,将洛阳城装点的无比喜庆。
    把内阁一众成员喷的瑟瑟发抖。
    “以后赋税三成归地方,专门用于这些计划的实施。”
    现在他们无私的传给毫不相干的人,那是天大的恩德。
    李善长就不一样了,他本就自视甚高缺少容人之量。
    李善长和徐达的能力,也是经过几十年磨砺,一点点总结出来的。
    新年当天,在奉天殿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宋明中间隔着一个元朝,官僚体系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中断过的。
    事实上,这是我国的行政体系要求他们这么做的。
    将这份计划的完成情况,列入考察项目内。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人人都是贵族。
    群臣自然是纷纷反对,理由也很简单,劳民伤财。
    对此群臣早有准备。
    不论是字面意思,还是它背后代表的汉武帝建章宫,都可以看出新皇并不想当守成之君。
    大家见的太多了,下意识的认为这是官僚的基本素质。
    教学生有多考验人的脾气,只有干过的才知道。
    自税改以后,地方衙门就断了收入。
    正如李善长所说,此事确实不复杂,而且是利国利民之举。
    “我甚至可以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也不配为官。”
    培训官僚的系统,也不会教他们这些东西。
    这些事情说起来并不复杂,类似的情况历朝历代都发生过。
    但外人却并不是太了解他们在做什么,难免有些疑惑。
    挨喷又咋了?
    换成以前想挨喷,还没这个机会呢。
    这样简单且简陋的计划,古代的官吏应该能执行的吧?
    被李善长和徐达这么一解析,他才知道自己又想当然了。
    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有作为的官吏,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等等。
    国库每年能存下来两百多万贯,要知道这是在官员涨俸禄,军队发军饷等等之后的盈余。
    山区也同样要修桥铺路,尽量为深山里的百姓修一条出山的通道。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再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工作难度。”
    先划分一个区域当试点,成功之后还可以作为教学区,系统的培养新型官吏。
    我们都是受益者。
    他以为这份五年计划已经非常简陋了,放在前世互联网上,都能被网文喷的一无是处的那种。
    六百万贯?
    朱标也深以为然:“还是韩国公老成持重啊,是朕太心急了。”
    这种优势,是普通人学不来的。
    老子不学也不受你这个气。
    可他们绝不敢公然说,我们不想加担子。
    不过此事还不着急,事情要一点一点来。
    再联想到他登基后的第一把火就是烧内阁,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然而,朱标显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立即说道:
    这样的行政体系,如何低估它的能力都不为过。
    朱标下达了第二份旨意,也是他登基后的第二把火。
    莫非俩人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系不成?
    而且,虽然新皇的年号不是文什么什么,但总比洪武啥的要好吧?
    不过很快他们就不这么想了。
    而且关于特区计划,他也只是有了一个想法,具体怎么做还需要仔细考虑。
    ――
    对于地方官吏的要求不能太高,朝廷要主动降低计划的复杂性和难度。
    文武百官全部到场,还邀请了京城的耄耋老人、德道模范,各国的使节,僧道代表等近万人参加。
    或者说,基本相当于是重头开始学了。
    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唱双簧啊?
    再想到裴有为计官出身,以及他们背后的陈景恪,群臣更加肯定的自己的猜测。
    说他们是个草台班子都不为过。
    “朝廷也需要时间,来改革官僚体系。”
    陈景恪在场的时候,他显得非常克制。
    这些钱用来给吏员发俸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