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营销,运作好了,是一个非常好的免费发声渠道。”
刘韬主管经纪人,通过这次《那些年》的宣传,他反倒看得更清楚一些。
尤其后续线下媒体跟进报道的时候,大多都节选了《那些年》官方博客的新闻。
以往明星艺人发个通稿什么的,都得提前和媒体通气。
等媒体准备好稿件再发出去,最少得两天后了。
可这次《那些年》的线上宣传速度非常快,线下路演的照片,活动结束只要几分钟就能发布到网上。
基本上一天能发好几条。
这次他们的话题能发酵这么快,就有他们新闻及时更新的缘故。
路演过程中,登上头条的博客就有好几篇。
这种轻轻松松上头条的方式,以前基本见都没见过。
汪中军也肯定的点了点头。
“嗯,线上宣传确实要重视,这个回头立刻就组建,正好等明年《夜宴》上映的时候,可以试试。”
如果经过两部电影的大爆,他们还看不出网络对宣传的加持,那就真不是自大,而是傻了。
“另外他们的成功,其实还有一点,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
几人又陆续总结了一些沈涛能接连成功的关键后,汪中军最后补充了一点。
“剧本。”
国内对剧本,说重视吧,也很重视。
一般一个剧本往往会经过几个编剧的手,甚至会找专业的剧本老师多次润色。
对剧本不说精雕细琢,也是多次打磨的。
可说不重视吧,基本编剧在剧组就没有多少话语权。
制定好的剧本,往往在拍摄的时候,会随着导演的灵感闪现而更改。
比起对剧本的重视,导演更注重影片对自我的表达。
这种情况,即便目前在国内被誉为商业最成功的冯裤子,也不例外。
“其实与其说是剧本,不如说是故事。”
“不知道你们去电影院看过《那些年》没有。”
汪中军没有等他们回答,就继续自顾自的说道。
“得知票房结果的时候,我去看了眼。”
因为他知道,他们虽然是做电影的,可在座这几人都是不会走进电影院去看别人的电影的。
“沈涛确实是新导演,有很多手法都能看得出,他对拍电影还很生疏。”
“有不少瑕疵和用力过猛的地方。”
“但是我不否认,他是真的天才。”
“他不像小刚他们这些五代导演,追求什么人文表达,也不像6代导演那么现实和边缘化。”
“他的电影很平实,很真诚~”
说到这里,汪中军下意识停顿了一下。
“其实他的这部《那些年》和上一部宁号的《疯狂的石头》一样,都是很真诚的在讲一个好故事。”
“等你看完电影,再去看博客上的那些流言和讨论,你才会明白,他们的宣传为什么会成功了。”
“与其说博客是他们的宣传渠道,倒不如说是他们留给观众的一个宣泄渠道。”
说完汪中军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忽然有些感慨。
也许是感慨时代的浪潮来的如此快。
他们前浪才起来,就要被后浪拍到沙滩上了。
又或者是想起了那个,和他分配到一个部队的小学同学。
他拉小提琴的身影,估计永远也不会忘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