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完蛋,他是真以为谁都能做到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于是大臣第五琦在唐至德三年恢复了桑弘羊实行的盐业专营制度,只不过将生产的环节从桑弘羊的官制改为民制。
    第五琦的盐法,存在着与桑弘羊时期同样的缺陷。
    于是刘晏在唐代宗宝应元年整顿盐法,将国家专营制改为许可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取消了官运和官销两个环节。
    盐业的生产环节由有灶籍的盐户私人完成,但在运输和零售方面引进私商的力量,政府只垄断收购和批发两环节。
    这种做法类似于大明的土地出租,官府垄断土地的收储和拍卖环节,而将食盐交由商人进行。
    刘晏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百姓食盐供应改善,国家盐利骤增,从年收入40万贯增加到600万贯。
    在两税法改革之前,唐代财政收入盐利占了一半,宫廷耗费、军事支出以及百官俸禄都严重依赖盐利收入。”
    王布犁说这么多,胡惟庸倒是明白过来了。
    其实大明的盐利根本就没有获得什么暴利收入。
    以至于目前大明税收大头已经是田税。
    同样他也在暗示,盐官是非常容易搞钱的。
    没有把钱放到国家的国库里反倒是放到了自己家里。
    两淮之地的盐官,那是富得流油。
    如今大明初期实行的“开中法”就是一种许可制,类似于宋代的入中制,要求商人运粮食到指定地点,交换盐引,再凭借盐引去批发食盐,然后去零售。
    待到万历万历年间,盐引积压严重,盐商没有积极性。
    于是朝廷将盐业制度改成纲盐制,要求盐商从分散经营改为结成“商纲”,规定只有在册的商纲才可以购买盐引并从事食盐的批发零售,而且准许这样的垄断资格可以世袭。
    清朝延续此法,造就了扬州盐商。
    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一年能获利一千五百万两银子,上缴的盐利就足有六百万两。
    扬州不仅靠近食盐的重要产地两淮盐场,而且因临近长江、淮河和漕运通道京杭大运河,交通极为便利。
    天底下哪有多少人能经得住诱惑,不把银子往自家府库里搬运的?
    朱元璋又想起大明后期连盐税都收不上来。
    如此暴利的买卖,竟然没有税可收。
    这钱都被谁给拿走了?
    所以有关盐茶之类的事情,一直都在朱元璋脑子里蹦。
    闲聊天嘛。
    王布犁觉得是,但他发现老朱虽然在打牌,可脑瓜子一直都在想事情。
    而且想到哪里说哪里,至今都没有胡上一把牌。
    反倒不断的往外放炮。
    倒是没有人不敢碰。
    “盐利虽然多,但多是用在边境上,以至于朝廷的钱财依旧不够用。”朱元璋叹了口气:
    “布犁,你在县衙为衙役们搞了那么多补贴,其实也是在怪朕设计的官员俸禄过低吧。”
    江宁县衙役的收入都比一般高级衙门的吏员收入要高上不少。
    许多人都眼红的很!
    目前而言大明官俸低一个原因是明初物价水平比较低。
    朱元璋又出身贫苦,所定薪俸标准在他看来已足够维持良好生活了。
    普通官员只要不出去花天酒地,养活家小还是可以的。
    但随着大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价的上涨,他定下的薪俸水平越到后世显得越低,可作为祖制又不能更改。
    另一个原因是,明代以两税为正赋和主体收入,可来自农业经济的两税带来的财政收入水平并不高。
    后代皇帝为了扩大统治基础,极大增加了科举名额。
    需要大明财政供养或补贴的官员、候补官员甚至官学学生的总人数远超以往朝代。
    这样单个官员的薪俸水平,就不得不压得很低。
    想要搞成大宋那种小官都有许多官俸,朝廷没那么富。
    朱元璋觉得目前这批官员依靠俸禄是能活下去的,而且还能养活家小。
    他吸取了宋代财政的教训,更多地倾向于一个原则,即设法降低财政成本。
    在明代以前,因为存在着公廨钱、公廨田或职田等提供的利息或地租收入。
    官府的公共收支与官员的个人收支混在一起。
    所以那时官员挪用甚至盗取公共收入在表面上看不出来,也不认为是贪腐行为。
    但在明清时期,公廨钱、公廨田、职田都已经消失。
    在制度上官员只有官俸收入,超出官俸的其他收入都可视为贪腐。
    你要想获得高俸禄,那就升官,只有好好给咱老朱家干活,才能升官。
    但朱元璋想的有些简单,高官的位置总之是少的。
    这样的激励手段实在是很难让人提起兴趣,因为不是谁都能跳脚就够得到的。
    而且中后期低官俸甚至不能维持海瑞这样的清官的生活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