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周,垫江郡。
宇文?脸色冷漠,坐天子车驾,感受着那剧烈的晃动,那怒火就燃烧在胸口,怎么都退散不去。
道路越来越难走了。
宇文?看得出来,这帮人似乎是改变了方向,他们已经不是再继续往南...
正当苏远回忆往昔,思考着如何继续推进北齐历史文化的研究时,又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这次来的是一位身着便服的老者,面容慈祥却带着一丝焦急:“苏先生,您还记得当年在太学议事厅的情景吗?”
苏远微微一怔,随即认出了来人正是当年宰相李大人的幕僚张老先生。多年不见,张老先生已是满头银发,但眼神依旧犀利。
“张先生,您怎么来了?”苏远连忙起身相迎,“快请进。”
张老先生走进屋内,环顾四周,感慨道:“看到这满屋子的典籍,让我想起了当年在太学议事厅的情景。那次突厥骑兵南侵,若不是苏先生及时献策,恐怕邺城早已沦陷。”
苏远谦逊地摆了摆手:“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说起来,我倒是很好奇,不知张先生今日来访,有何要事?”
张老先生神色凝重:“实不相瞒,朝廷最近又遇到了难题。边境虽暂时安宁,但内部却出现了新的危机。”
苏远心中一紧:“什么危机?”
“近来,朝中出现了两派势力争斗的局面。”张老先生低声说道,“一派主张革新,认为应该效仿隋唐制度;另一派则坚持保留北齐旧制。双方互不相让,已经影响到了朝政运转。”
苏远沉思片刻:“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北齐旧制固然有其独特之处,但随着时代变迁,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过,彻底摒弃传统也并非明智之举。”
张老先生点头称是:“苏先生说得极是。我此次前来,正是想请您出山,为朝廷指点迷津。毕竟您对北齐制度有着深入研究,或许能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
苏远犹豫了一下:“我已经年迈,是否还能担此重任……”
张老先生打断道:“苏先生过谦了。您不仅精通历史,更重要的是,您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着想的心。这正是当今朝廷最需要的品质。”
苏远沉默片刻,最终点了点头:“既然张先生如此看重,我愿意尽绵薄之力。不过,我建议我们先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于是,苏远与张老先生开始翻阅大量的北齐史料。他们发现,在北齐末期也曾面临类似的困境。当时,朝中同样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全面汉化,另一派则坚持鲜卑传统。最终,在文宣帝高洋的主持下,采取了一套兼容并包的策略??既保留了鲜卑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优点。
这一发现让两人眼前一亮。苏远提议:“我们可以借鉴这段历史经验,制定一套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又能继承优秀传统的政策。”
张老先生赞同道:“这个思路很好。不过,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苏远沉吟片刻,提笔写下几条建议:
第一,在官制改革方面,可以参考隋唐三省六部制,但保留北齐时期地方官府与民众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样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保持基层治理的优势。
第二,在军事制度上,继续沿用北齐时期的兵民一体模式,同时引入隋唐募兵制的优点。这样既能保证军队战斗力,又能减轻百姓负担。
第三,在文化教育领域,既要弘扬儒家经典,也要重视北齐时期形成的多元文化特色。比如设立专门机构整理和保护北齐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第四,在经济政策方面,可以在继承北齐均田制的基础上,适当引入隋唐时期的租庸调制。这样既能保障农民权益,又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第五,在法律制度上,将北齐律法中合理部分与隋唐律令相结合,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尤其注重保护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
这些建议得到了张老先生的高度评价:“苏先生果然高见!这套方案既体现了创新精神,又兼顾了传统优势。我相信,如果能顺利推行,必将为国家带来新的活力。”
随后,张老先生将这些方案带回朝廷讨论。不出所料,这套折衷方案很快获得了大多数大臣的认可。皇帝亲自接见了苏远,对他表示感谢:“苏爱卿,你为朕解除了心头之患。这份功劳,朕会铭记于心。”
然而,苏远再次婉拒了朝廷的封赏:“陛下过誉了。这些都是微臣应当做的。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历代先贤的积累,我只是做了一个传承者的本分工作。”
回到家中后,苏远并没有因为此事而沾沾自喜。相反,他更加专注于对北齐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他认为,只有不断挖掘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宝藏,才能为后世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
在此期间,苏远还特别关注到了北齐时期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