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出差?”
家里,路遥看上去一脸惊讶,望着母亲的表情那叫一个真挚。
“对。”
陈女士满眼的纠结。
见状,路遥继续诧异的问道:
“为啥让你出差啊,妈。好奇怪。”
“哎...
正当“音创未来”工作室和音乐学院蒸蒸日上之时,路遥与徐若初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创作领域也掀起了智能化浪潮。许多新兴公司开始利用AI算法自动生成旋律、编曲甚至作词,这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讨论。
面对这一趋势,路遥夫妇并没有选择抗拒或排斥。相反,他们积极拥抱变化,决定将人工智能引入到教学体系中来。通过与顶尖科技企业合作,“音创未来”音乐学院率先开设了全国首个“音乐+AI”交叉学科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既懂音乐又掌握编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习资源和发展空间。
在这个新设的专业里,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如何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海量音乐数据,从而发现隐藏其中的艺术规律;也可以尝试编写自己的音乐生成程序,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作品创作。更令人兴奋的是,学校还特别建立了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里面配备了最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工具。在这里,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到人机协作带来的无限可能:让机器根据情感标签自动调整音频参数;或者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一段文字转化为富有诗意的歌词……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路遥亲自担任该专业的负责人,并邀请了一批行业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加入师资队伍。其中包括曾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的人工智能学者,也有多年从事音乐制作一线工作的资深从业者。这些老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对音乐充满热爱,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与此同时,徐若初也没有闲着。她深知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之外,她还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每月一次的“大师面对面”,邀请国内外著名音乐家来到校园与同学们分享成长经历;还有不定期举办的音乐会、艺术展览等,让学生们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拓宽视野、陶冶情操。
有一次,在一场名为“古今对话”的音乐会上,一位来自古典音乐系的大四学生演奏了一首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大家感到意外又惊喜??只见舞台一侧缓缓升起一个透明玻璃房,里面坐着一台造型独特的钢琴机器人。它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精准无误地弹奏起同一首曲子。虽然同样是美妙绝伦的旋律,但两者之间却又存在着微妙差异:人类演奏者会因为情绪波动而产生细微变化,而机器人则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的稳定性。这种对比引发了台下观众对于“什么是真正的音乐之美”的思考。
随着时间推移,“音创未来”音乐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新技术、新事物。许多毕业生凭借自身优势迅速进入各大音乐公司核心部门工作,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还有一些人选择自主创业,在不同领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除了关注在校生的发展外,路遥夫妇也没有忘记那些已经毕业的老校友们。每年暑假期间,学校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返校日活动。届时,无论身处何方的学子都会回到母校相聚。这一天,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大家漫步在熟悉的林荫道上,回忆起青涩年华里的点点滴滴;走进曾经日夜苦读的教学楼,感受着岁月变迁留下的痕迹……当然,最重要的是参加那场专门为返校校友准备的音乐会。舞台上既有年轻一代展示才华的机会,也有老前辈们重拾青春梦想的时刻。每当此时,整个礼堂都被温馨而美好的氛围所包围。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音创未来”音乐学院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目光。一些国外知名音乐院校纷纷抛来橄榄枝,希望开展交流合作项目。经过慎重考虑后,路遥夫妇欣然接受了这份邀请。于是,在接下来几年里,双方围绕教师互访、学生交换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了合作协议。这样一来,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化平台。
在一次中美音乐教育论坛上,路遥作为中方代表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提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既要坚守本土文化特色,又要勇于吸收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音乐人才。”这段话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也让在座的外国同行对中国音乐教育有了全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