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调略上庸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外,其实三人间的关系相当不错。
    三人都是才华出众,天赋上乘之人,而且还都是谦逊谨慎的性格,即便是庞统,也是外柔内刚,面矜心傲的个性,轻易不会和人发生冲突。
    三人又同时在刘封的身边待了两年时间,自然结下了不小的友谊。
    离开书房之后,庞统就笑着邀请道:“此番分别,诸君皆各奔前程,不如今晚一聚如何?”
    对于庞统的邀请,诸葛亮和陆逊对视了一眼,随后都欣然答应,倒是都将身上诸事给放下了。
    **
    接下来的日子里,诸葛亮前往江陵坐镇,陆逊则走荆南南下,前往交州蒯越麾下任职,至于庞统,不但发动了庞家的力量,就连和庞家交好的马家,冯家等力量也一并动用了起来,甚至连蒯家也一并出力。
    而且最先拿到物资的,就是庞统,一来拨给他的量相比起交州来不值一提,二来也有长江、沔水水道十分畅通便利。
    庞统以雪盐开路,以霜糖、香油、铁锅为王牌,大肆收买沿途的板楯蛮、廪君蛮。
    同时,在明面上以刘封的名义招揽申家,利诱其献城而降,一边又在暗中发挥荆州影响力,积极攻略上庸士族豪强和蛮族酋长,一时之间,上庸郡中风起云涌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30章调略上庸(第2/2页)
    上庸郡在东汉时虽然闭塞,郡中人口不多,经济不强,但也算是颇有地位的。
    一来西汉建国时,刘邦曾得板楯蛮助力,拣选部中精锐从军,号为巴渝劲卒,帮助刘邦底定三秦,东出征战天下。
    这里巴渝劲卒就是上庸、汉中的板楯蛮部众。
    二来则是其对襄阳的重要性,以及连通汉中的地理优势。
    只是后来华夏的经济重心日益东移南下,上庸的位置越来越尴尬,连关中这样的形胜之地都渐渐没落,也就怪不得上庸最后竟蜕化成了一个镇了。
    眼下的上庸郡中,可谓是一超多弱,这一超便是申家。
    申耽、申仪兄弟不但坐拥大量田地和部曲,还同不少蛮族部落关系密切,可谓是一呼百应,在上庸郡中堪称无冕之王。
    能够同申家分庭抗礼的势力几乎没有,但申家也没办法对其他士族豪强赶尽杀绝。
    因此,还是有一些实力派豪强的。
    其中最大的当属四股势力。
    第一股是西城豪强韩冉,这人算是申家之下实力最大的了。
    在曹操拿下了汉中之后,韩冉甚至能联合申家一起抵抗曹兵东进,麾下部曲也有三四千人。
    第二股势力则是房城的蒯氏。
    蒯家在刘表的支持下,积极向上庸扩张,其先发据点便是房陵县,族中子弟在这里也经营了不少年,势力虽然远比不上申家,但好歹在房陵也算是站住脚了。
    原时空中,后来蒯祺能够在房陵任太守,也是有这个缘故在。
    这也是为什么蒯家也加入了进来,并出了大力气的原因,一旦刘封军西进,只要能保住房陵城这个前进基地,那蒯家的功劳就是铁打的,旁人根本分不走。
    第三股势力则是房陵邓氏,原时空中的蜀汉将领邓辅、邓贤皆是出自房陵邓氏,也是房陵的地头蛇家族。
    蒯家能够在房陵站住脚跟,跟邓氏的退让有着很大的关系。
    最后一股势力则是杜濩、朴胡等板楯蛮首领,这两个人的野心都不大,原时空中直接就选择投奔曹操,甚至愿意被迁徙出故乡,可见这两人都是蛮族中比较亲近汉家文化的佼佼者了。
    庞统根据这些情况,暗中勾连蒯越、邓氏甚至是远在西城的韩氏,许以重利。
    随着庞统的进展,申家开始坐不住了。
    这一日,申耽、申仪两兄弟,并麾下大将李贤一起聚在了堂上商议。
    “大兄,这庞家小儿属实过分,视我等的客气为软弱,我等实不能再退让了。”
    刚一进来,申仪就大声嚷嚷了起来,他对于庞统调略上庸周边士族豪强的行为十分不满,觉得这是在挖自家的墙角。
    即便是昔日刘表在时,他也没敢这么明目张胆。
    刘表入主荆州十年之久,强如蒯氏,也不过在房陵插了一脚罢了。
    可如今庞统这么个后辈子弟,胆子却是极大,手都伸到上庸的西面西城去了,这还能忍的了?
    申耽看了眼自家弟弟,又暼了眼沉默不语的心腹爱将李贤,开口斥责道:“好好说话,嚷嚷什么。”
    申仪平生最怕申耽,东汉时代大部分家族其实都是如此,嫡长子有着极强的声望和权力,毕竟将来是要继承家业的,弟弟们自然不敢在兄长面前扎刺。
    这里面也包括袁绍、袁术家。
    只可惜袁家的嫡长子袁基死的早,别看袁术敢骑脸袁绍,可在袁基面前他却老实的很。
    “德芳,你觉得所言如何?”
    李贤听到申耽询问了,这才开口回答道:“主公,景升公在时,固然才将手伸进房陵,可如今在位的却也不是刘镇南了啊。”
    申耽眼中凶光一闪,随即平静下来。
    他明白李贤话里是什么意思。
    刘表不过荆州一地,而且对荆南控制偏弱,就这样还把手伸进了上庸。
    现在坐镇荆州的可是拥有东南三州之地,战无不胜的少年英主左将军刘封。
    对于上庸而言,可谓是去一豺狼,又来一幼龙,人家手伸的长了点,有问题吗?
    “德芳兄何以涨他人士气,灭自家威风。”
    申仪愤愤不平道:“我观刘子升孺口小儿,往昔不过趁人之危,得以成事。”
    李贤看了眼申耽,见他对弟弟的话一副闻若未闻的样子,心中不禁叹息一声。
    他其实也明白为什么申仪如此敌视刘封,本质上还是担心自家权柄。
    申耽、申仪并不是什么雄主,虽然在上庸这片地里说一不二,可实际上却颇为鼠目寸光,毫无战略眼光,更没有什么雄心壮志。
    兄弟俩所求着,无非就是保住眼下的权势。
    可偏偏刘封最为恶心这样的守户之犬,对于刘封来说,地方士族豪强拥有私人部曲简直就是犯了天条。
    东南那些名门大族,为了这个可是被刘封各种折腾,吴中四大姓如今剩下的部曲恐怕加一起都不到五千人了,至于会稽,那更是洗了又洗,剩下的士族豪强都没多少家了。
    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申氏兄弟俩才不想投降刘封。
    但凡刘封肯许诺让申氏兄弟继续保佑眼下的权柄,两人必然会态度大变,就是立马吹捧起刘封来都不意外。
    如果刘封还肯给的更多一些,比如将上庸太守也许给申耽,那这上庸也不用打了,申家立刻就愿献城投降。
    可这种占领有什么意义?
    钱粮赋税,人口土地全部都在申家的掌控之中,刘封估计连税都收不上来,到时候恐怕钱粮看不到,反而要替申家在上庸的横征暴敛背了黑锅。
    这种蠢事,刘封可不干。
    庞统也很清楚刘封的心思,虽然在明面上以刘封的名义多次联络申家,积极沟通游说,可实际拿出来的条件却几乎都是名誉、经济上的好处,绝口不提自治的事情。
    别说给申家上庸太守的名头了,就是连绝对不会迁走申家的保证都没给。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