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观的分析,心中倒是有些欣慰,觉得总算没白把薛国观提拔到大明内阁首辅的位置上。
因为薛国观所想的和他基本上完全一致。
在明清时期,漕运无疑是朝廷的重要的经济措施。
因为这个时候朝廷对南方和北方的收税方式存在差异。
北方百姓交税的方式主要是以银子为主,而南方百姓则以交粮食、也就是大米为主。
这些收缴上来的粮食需通过漕运运往北京,以确保北京的粮食供应及百官禄米。
可以说,漕运关乎明清两朝的国家命脉。
正因如此,朝廷每年在漕运上都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仅以漕运为生的漕工就达百万之众,且河道两旁的百姓也依赖漕运生存,人数更是足有千万之众。
然而,通过漕运运输粮食,一石粮食的运输成本至少需要消耗两石粮食,漕运实际上早已入不敷出。
这个时候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漕运如此艰难,为何不改用海运呢?
毕竟海运比漕运更为便捷、而且不会像漕运那样需要定时维护,难道古代人都是傻子吗?
事实上,古人从来都不是傻子!
朱慈烺曾经查阅过一些这方面的史料,原来早在明中期就有人考虑过使用海运,但该方案还未实施便被放弃了。
首先,若改用海运,数百万以漕运为生的漕工将瞬间失业。
而朝廷又无法为他们提供其他工作,届时这百万人失去生计,必将成为重大隐患。
甚至可能引发百万农民起义!
其次,漕运主要在大明境内进行,无论发生何事都有迹可循。
但若换成海运,那情况就难以预料了。
万一有人心怀不轨,对粮食起了歹意,制造沉船事件,那么朝廷一年的税收就会付诸东流。
朝廷根本赌不起!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无人蓄意破坏,海上发生海难也是常事,只要一发生海难,一年的赋税照样会付诸东流。
再者,海上天气难以控制,万一因某些原因延误,京城百姓无粮可食,到时候必然会闹饥荒,这又该如何是好?
鉴于这些原因,漕运一直未能转为海运。
而且这种情况不仅明朝无力改变,清朝也同样如此。
即便在明朝灭亡后,清朝也一直沿用漕运,直至清末才废除漕运。
可以说,漕运几乎伴随了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整个历程。
朱慈烺并非愚笨之人,再没有想到其他办法安置这些以漕运为生的百姓之前,他绝不会轻易触动漕运。
所以,目前的形势已然明了,那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解决李青山造反之事,并维持漕运的正常运转,确保山东地区不出什么乱子。
思绪回转,朱慈烺这才看向薛国观道:
“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记住,此事暂时不可外传,本宫会想办法以最小的代价解决此事。”
“此外,本宫过几日要外出一趟,朝中大事就交予你了。”
薛国观听到这话,微微一愣,随即好奇地问道:
“太子殿下,您该不会是想去山东吧?”
朱慈烺点了点头道:
“没错,本宫觉得有必要走这一趟。”
薛国观的脑袋顿时就大了,赶忙开口劝阻道:
“太子殿下,若要招安李青山,其实只需一道圣旨即可,无需太子殿下亲自跑一趟啊!”
朱慈烺笑了笑道:
“你说的本宫自然明白,但本宫不能这么做。”
薛国观闻言满脸疑惑,实在搞不懂朱慈烺的意思。
紧接着,朱慈烺直接起身站了起来,语气瞬间变冷:
“如果面对造反,朝廷仅一道旨意就让他们归降,然后封他们做官。”
“那岂不是在告诉天下所有人,以后只要他们想当官,就可以举兵造反,然后坐等朝廷招安即可?”
“若真是这样,到时候整个天下人人为了当官,岂不是处处都会造反?”
“到那个时候,我大明的威严何在?”
薛国观听到这话,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
因为他发现朱慈烺说的一点都没错,如果以后造反之人都能当官的话,那他们这些读书人还读什么书?
武将还上什么战场杀敌?
直接造反不就行了!
反正到最后都能当官!
果然,是他把这件事想的太简单了!
紧接着,朱慈烺继续说道:
“当然,招安是要招的,但不是朝廷主动招安,而是要他们跪着求朝廷招安。”
“此事本宫心意已决,你不必再说!”
“本宫不在的这段时间里,你要好好处理朝中之事。”
“还有,到时候本宫会秘密出京前往山东,所以这件事情不能让其他人知晓。”
薛国观听到这话,就知道自己是劝不动以前这位太子爷了,只能无奈的拱手道:
“臣明白了,臣告退!”
说完这话,薛国观随即便离开了。
等薛国观离开后,朱慈烺颇为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是真没想到,在明朝这个时候还能遇到‘梁山好汉’。
只是不知道其中有没有‘武松’这样的人物。
要是有的话,他倒是真想见一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