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这哪里是崇祯,分明就是嘉靖啊!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不多时,周延儒的书房这才清净了下来。
    周延儒坐在书桌前,开始沉思了起来。
    作为一个官场老手,他大概已经知道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买凶纵火的事情应该是真的,也确实有朝廷高官参与了这件事情,但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参与进去。
    别的不说,张四知和丁启睿绝对是被冤枉的,毕竟他们都认识十几年了,周延儒知道他们绝对不会干这种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十一章这哪里是崇祯,分明就是嘉靖啊!(第2/2页)
    可即便如此,锦衣卫还是定了他们的罪!
    这代表什么?
    这代表真正想杀他们的,其实是崇祯啊!
    如果没有崇祯的吩咐,锦衣卫哪里敢这么冤枉一个内阁大臣和兵部尚书?
    可崇祯为什么要杀张四知和丁启睿?
    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导致崇祯非要杀他们不可?
    周延儒不知道,他没法去求证,因为现在的他压根就见不到崇祯!
    去找太子?
    貌似没什么用!
    就太子那副样子,见了也是白见。
    这就导致周延儒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了,他总觉得最近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太不对劲了。
    现在的崇祯给他一种很奇怪的感觉,隐约中居然像极了那位一直躲在后宫修仙的嘉靖皇帝。
    明明不在朝堂之中,却掌握着朝堂的一举一动。
    可崇祯不该是这样的啊?
    崇祯应该是性情急躁、猜忌多疑、刚愎自用,可以随意被他们这些‘忠臣’蛊惑拿捏才对!
    而不是重用锦衣卫、重用东西厂卫、身在深宫却掌握着一切。
    说句大不敬的话,这可不是他们这些‘忠臣’想要的皇帝!
    难道真是因为生了一场大病,所以脑子开窍了?
    周延儒不知道,但他总觉得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看来是时候联系一下宫里的内应了!”
    周延儒喃喃自语道。
    很明显,此时的周延儒还不知道他在宫里的内应早就被朱慈烺被清理掉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来到了第二天早上。
    等众臣行礼之后,朱慈烺对着一旁的王承恩使了个眼色。
    王承恩瞬间会意,然后宣读起了崇祯之前写的那份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经锦衣卫查实,内阁大臣张四知、兵部尚书丁启睿、吏部左侍郎房可壮、工部右侍郎张凤翔.”
    “以上数十人有负皇恩,密谋造反,交结朋党,紊乱朝政,朕深感震怒,着明正典刑!诛灭三族!以儆效尤!”
    “钦此!”
    等王承恩宣读完圣旨之后,整个朝堂之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死寂之中。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震惊与恐惧。
    虽然他们早已料到这次的事情涉及谋反,但怎么也没想到皇帝会如此决绝,竟下令将涉案人员全部处决。
    连他们的家人也不放过!
    这其中甚至有内阁大臣和兵部尚书这样的朝廷重臣。
    一时间,朝堂上压抑的可怕,无人敢开口。
    求情?
    那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旦开口,万一被皇帝误认为是同党,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当然,也有几位和周延儒一样心思细腻的大臣,他们隐约察觉到这次事件的背后,应该是崇祯在操控者一切!
    虽然他们不明白崇祯为何要如此大开杀戒,但在这个节骨眼上,他们选择保持沉默,绝不多言。
    如今的崇祯,已非昔日可比。
    他手握锦衣卫、东厂、西厂三大特务机构,这就导致他们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轻易糊弄崇祯了。
    就算是想跟崇祯提建议、劝崇祯、指责崇祯,那都得先见到崇祯才行啊!
    可如今,他们连崇祯的面都见不到!
    更别提糊弄崇祯了!
    就这样,朝堂之上,大臣们各自心怀鬼胎,却都默契地选择了沉默。
    事情到了这一步还不算结束。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五城兵马司作为京城治安的维护者自然难辞其咎。
    因此,王承恩又宣读了一道旨意,这道旨意是对五城兵马司进行惩处。
    但这次并未采取极端手段,仅仅只是对部分官员进行了撤职和罚俸的处罚,并责令他们清除京城内的所有盗贼与匪患。
    对于这样的处理结果,五城兵马司的官员们自然心存感激。
    毕竟比起那些死去的官员,他们在这场风波中能够保住性命已是万幸了。
    早朝结束后,朱慈烺正打算回东宫,就见一个太监小跑着来到了他的面前。
    “太子爷,李邦华李大人来了!现在正在宫门口候着呢!”
    李邦华!
    听到这个名字,朱慈烺脸上瞬间一喜。
    终于把他给盼来了!
    “把李邦华带到东暖阁,本宫要在那里见他!”
    朱慈烺吩咐了一句,随后自己便先去了东暖阁。
    另外考虑到李邦华年事已高,又长途跋涉,这一路上肯定没好好吃饭,朱慈烺又特意吩咐马宝准备了一些精美的吃食。
    没过多久,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便出现在了朱慈烺面前。
    这人正是李邦华!
    这时的李邦华已经六十七岁了,已然到了古稀之年,但却显得十分精神。
    李邦华恭敬地向朱慈烺行礼道:
    “老臣李邦华,参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看着眼前这位年逾六旬、风尘仆仆的老臣,心中一时间颇为感慨。
    当年李邦华要是真的成功整顿了京营,大明还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