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回去告诉孙传庭,崇祯的圣旨本王接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本来一开始听到崇祯要册封他为陕西、河南、山西三边总兵的时候,李自成其实还是很开心的。
    不管他是假投降还是真投降,这种被人重视的感觉还是很让他感到得意的。
    特别是发布这道圣旨的人还是他曾经的...
    ###隐忧浮现
    然而,就在大明上下沉浸在胜利与繁荣的喜悦中时,一股暗流却悄然涌动。朝堂之上,一些老臣对李天泽推行的新政心存疑虑,认为其过于激进,恐动摇国本。他们尤其不满于理工学院的扩展和女性教育的提倡,认为这有悖于儒家礼教的传统秩序。
    与此同时,北方战场虽然告捷,但蒙古部落并未完全溃散。他们的首领巴图尔汗虽暂时退兵,却在草原深处秘密召集残部,意图东山再起。更令人担忧的是,有情报显示,巴图尔汗正与西域的一些势力勾结,试图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反攻联盟。
    面对这些内外夹击的挑战,李天泽并未慌乱。他深知,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真正的强者必须具备直面困境的勇气。于是,他决定采取一系列更为深远的措施,以巩固政权并应对即将到来的更大危机。
    ---
    ###内政革新
    为了化解朝堂内部的分歧,李天泽召开了多次廷议,邀请各方代表共同商讨国家大计。他在会上明确表态:“祖宗之法不可尽废,但亦不可固步自封。今日之大明,需以变应变,方能长治久安。”
    针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李天泽提出了一项折中的政策:理工学院的课程可以保留,但在内容上适当融入儒家经典,使学生既能掌握实用技能,又能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他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女子学堂”,但初期仅限于教授基本的识字与算术,避免引发更大的争议。
    这一举措果然起到了缓和矛盾的作用。许多原本持反对态度的老臣逐渐接受了新政的部分理念,而年轻一代则更加拥护李天泽的领导。通过这种方式,李天泽成功地将改革的阻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经济方面,李天泽继续深化农业机械化改革,并引入了更多的外资和技术支持。他派遣使者前往欧洲各国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并引进了一批新型农具和灌溉设备。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大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他还特别关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苏州、杭州等地,他设立了专门的工坊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制造业。同时,他还建立了统一的货币流通体系,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这种全方位的经济改革,使得大明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北方风云
    正当内政逐步走向稳定之际,北方的局势却愈发紧张。巴图尔汗的军队经过数月休整,已经恢复了元气。他不仅重新集结了蒙古各部落的力量,还拉拢了西域的几个小国,组建了一支规模空前的联军。
    消息传到京城后,李天泽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新的防御计划。他意识到,仅仅依靠长城防线已不足以抵挡如此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更为积极的战略。
    首先,他命令驻守居庸关的主将王世英扩建城池,并在周边修建多座辅助堡垒,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同时,他还调拨大量资源用于火炮的研发和生产,力求在武器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
    其次,李天泽派遣年轻的将领赵云飞率领一支精锐骑兵深入敌后,执行骚扰和破坏任务。赵云飞是大明新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以其机智果敢著称。在他的带领下,这支骑兵队伍频繁袭击蒙古联军的粮草补给线,迫使对方不得不分兵防守。
    最后,李天泽亲自前往边境巡视,鼓舞士气。他在前线发表了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号召全体将士团结一心,誓死保卫家园。他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士兵们的斗志,也为即将到来的大战注入了信心。
    ---
    ###西域外交
    除了军事准备外,李天泽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试图瓦解蒙古联军的同盟关系。他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各国,承诺提供丰厚的贸易利益和技术支持,换取它们的中立甚至倒戈相向。
    其中,最成功的谈判对象是吐鲁番王国。这个地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一直希望加强与中原的联系,但由于地理隔阂和语言障碍,过去的合作始终有限。李天泽抓住这一契机,不仅答应帮助吐鲁番修建通往中原的商道,还赠送了一批先进的纺织机械,使其成为丝绸贸易的核心枢纽。
    此外,他还与波斯帝国建立了初步的友好关系。通过交换稀有药材和天文仪器,双方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从而减轻了大明西部边疆的压力。
    这些外交努力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当蒙古联军正式发动进攻时,已有多个西域国家选择袖手旁观,甚至暗中向大明提供了情报支持。
    ---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