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为自己愚蠢的行为付出代价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何况,信封上的字迹清秀挺拔,与王秀兰晚年颤抖的笔触完全不同。
    除非……还有第三人知道这一切。
    她猛地翻开笔记本,在“王秀兰”这个名字旁边写下三个疑问:
    1.她是否真的只是佩佩的同学?
    2.她为何恰好姓“王”?又为何选择“秀兰”这个常见到近乎模板化的名字?
    3.那些信中提及的其他“来信人”,如西安编辑的妻子、东北工厂女工、广州教师……她们是否存在?
    她起身走到书柜前,抽出一本1960年代出版的《全国护理人员名录》。这是她当年为写作收集资料时买的旧书。手指顺着“四川?成都”一栏滑动,直到停在一个名字上:
    **王秀兰,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注册护士,编号0427。**
    0427!
    又是这个数字!
    她迅速翻查其他几本类似档案,在不同省份的名单中竟陆续发现多个“王秀兰”??西安、沈阳、广州、武汉……她们的职业均为医护或教育系统基层工作者,入职时间集中在1957至1963年间,且无一例外拥有编号“0427”。
    这不是巧合。这是一个组织的编号体系。
    林婉儿脑中闪过一个大胆假设:也许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王秀兰”。所谓的各地来信,全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小组,在不同地点使用同一套身份模板进行传递。他们可能是当年被迫分离的情侣中幸存下来的人,建立起某种地下联络网,专门收集被时代掩埋的爱情故事,并寻找合适的讲述者。
    而她,就是被选中的那个人。
    她重新看向那块蓝布碎片,忽然注意到槐花刺绣的花瓣中心,藏着极其细微的墨点排列。她取来放大镜,逐寸扫描,终于辨认出一组坐标式符号:
    **B-7/w-3/Δ-9**
    她愣住。这不是现代通用编码,倒像是某种冷战时期情报系统的标记方式。她猛然记起,佩佩大学时曾选修过一门“密码学基础”,说是“好玩”。难道……
    她冲进卧室,翻出尘封多年的毕业纪念册。在佩佩的个人页下方,有一行不起眼的小字谜题:
    >“若你读懂我的诗,便知我在哪里等你。
    >B岛第七棵松,w星第三夜,Δ声第九回。”
    林婉儿浑身一震。
    B岛?北京郊区真有个叫“碧云岛”的疗养胜地,六十年代曾作为高级干部休养所;w(Omega)在无线电术语中代表“终结信号”;Δ(Delta)则是“改变”的象征。
    她突然想到:佩佩临终前说“等我好了,我们一起去看槐花”,可南锣鼓巷的槐树每年四月开,她却死于三月中旬。她等的从来不是现实中的花开,而是某个特定时刻的重逢??一场精神意义上的回归。
    她坐回书桌前,铺开新稿纸,写下第六章标题:
    **《编号0427》**
    她写道:
    “我现在确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隐秘的群体。他们不结社,不分党,没有旗帜,甚至没有名字。但他们共享一种痛苦:爱得不合时宜。
    他们在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被拆散、被审查、被‘治疗’、被遗忘。有些人活了下来,有些人死在了春天之前。而活下来的人中,有一部分选择了抵抗??不是举旗呐喊,而是静默传承。
    他们用相同的编号标记彼此,以‘王秀兰’‘李淑芬’这类最普通的女性名字作为掩护,通过邮路、书籍、医院档案、学校记录……悄悄传递信息。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后来的人知道,曾经有人这样活过,这样爱过,这样沉默地燃烧过。
    我不确定王秀兰是不是唯一联系我的人。但我相信,每一个署名‘读者’的来信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灵魂在低语。她们或许不认识佩佩,但她们的命运与她共振。
    这块蓝布,这张胶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我要做的,不再仅仅是讲述我和佩佩的故事。我要追查‘0427’背后的全部真相。我要找到那些消失的名字,复原那些被销毁的信件,重建那条看不见的通信网络。
    也许有人会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可如果连记忆都死了,那人就真的彻底消失了。
    我已年过七十,头发全白,手脚迟缓。但只要还能写字,我就不会停下。
    因为我知道,总有人在等着被听见。
    就像佩佩,等了六十年,才终于把她的蓝布裙送到我手中。”
    写到这里,她停下笔,抬头望向窗外。
    夜色深沉,巷子里一片寂静。忽然,远处传来自行车铃铛的轻响,叮铃??叮铃??缓慢而规律,像是某种摩斯密码。
    她心头一紧,快步走到窗边。
    月光下,一个身影骑着老式二八杠缓缓驶过巷口。那人穿着深蓝色工装,戴着帽子,身形瘦削。经过她家门口时,车轮压过一块石板,发出轻微的咯噔声。
    他没有停留,也没有回头。
    但在他身后,飘落下一片干枯的槐花瓣,正好落在门前台阶上。
    林婉儿冲出门外,捡起花瓣,发现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极小的字:
    **“下一个故事,在哈尔滨。B-7仓库,钥匙藏于旧琴盒底。”**
    她怔住了。
    哈尔滨?那里有一家六十年代关闭的精神病康复中心,曾收治过大量“思想异常”的知识分子。她曾在资料中看到过它的照片??红砖建筑,门前种着两排松树。
    B-7……难道真是那个地方?
    她握紧手中的花瓣,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在体内苏醒。这不是结束,而是一场更大旅程的开始。
    她回到屋内,打开保险柜,将蓝布碎片、胶卷、信件原件一一收好。然后取出一个空白笔记本,封面上贴了一张佩佩年轻时的照片,旁边用工整的字写上:
    **《沉默者档案》**
    她翻开第一页,提笔写下:
    “本档案始于1958年4月27日,止于未知。
    收录对象:所有因爱获罪、因真受罚、因诚蒙羞之人。
    编撰原则:不删改,不美化,不回避。
    愿此书成为一座桥,连接生者与死者,沉默者与倾听者,过去与未来。
    主编:林婉儿
    协作者:未知编号0427成员”
    写完,她合上本子,轻轻放在佩佩送她的红墨水钢笔旁。
    翌日清晨,她收拾行李,订了去哈尔滨的火车票。临行前,她在门框上方钉了一个小木盒,贴上标签:“若有信来,请放入此盒。”
    她最后看了一眼这住了半辈子的小院。槐树依旧,野花照常开放,露珠滚落,一如三十年前那个邮差初至的早晨。
    她转身离去,脚步坚定。
    而在千里之外的成都,一家养老院的病房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护士正艰难地抬起手,将一张泛黄的照片塞进枕头下。照片上,两个年轻女孩站在槐树下微笑。她喃喃道:
    “佩佩,我做到了……她出发了。”
    窗外,春雨淅沥,打湿了窗台上的药瓶。瓶身标签早已褪色,依稀可见几个字:
    **镇静剂?配方编号0427**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