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个中年人姓陈,叫陈为民,今年34岁,他是羊城供销社的副主任,羊城临着口岸,担负着出口外贸易的工作,
可是这几年国内经济一直没有缓过劲儿来,没有什么值得出口的东西,可是要从国外进口产品,必须使用外汇,
5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才有1.57亿,到了52年,外汇储备不升反降只有1.39亿,本来还有农副产品可以出口赚取一点外汇,结果今年大旱,农副产品歉收,这一块也断了出口途径,
外经贸部开始给沿海的各个供......
林淑芬站在窗前,望着雨中的北京,心中却是一片清明。纪录片《沉默的见证者:未被讲述的真相》播出后,她接到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访请求,也有来自政府机构的问询。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的阴影,也照出了人性的光与暗。
她没有停下脚步。相反,她更加坚定地继续整理李明远留下的资料。那些手稿中,有他记录的战地日记,有他对战争本质的思考,还有他与阮文忠之间未被公开的通信。这些内容,像是一条条拼图,逐渐拼凑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历史图景。
某日,她收到了一封来自法国的邮件。发件人是阮文忠的女儿阮美琳。邮件中,她写道:
“林阿姨:
我父亲生前曾多次提起您。他说,您是他和李叔叔最信任的人。我从母亲那里听说,父亲临终前,曾留下一份未完成的报告,关于他在柬埔寨的一段经历。母亲一直将它保存着,如今她年事已高,希望我能将它交给您,完成父亲的遗愿。
如果您愿意,我可以将这份资料寄给您,或者亲自来北京面交。请您务必收下,因为我知道,只有您,才能让它被世人看见。”
林淑芬读完信,心头一震。阮文忠在柬埔寨的经历?她从未听说过。她立刻回信,表示愿意亲自前往法国,与阮美琳见面。
几天后,她登上了飞往巴黎的航班。飞机穿越大西洋,她在云端之上,思绪却沉入了那个动荡的年代。阮文忠、李明远,他们的身影在她脑海中浮现,仿佛从未离开。
巴黎的春天来得比北京更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阮美琳在机场接她,是一位约莫三十出头的女子,眉眼间依稀有阮文忠的影子。她将林淑芬带回家中,那是一间位于巴黎郊区的旧公寓,墙上挂着阮文忠年轻时的照片,还有他与李明远在越南的合影。
“这是我父亲生前最珍视的东西。”阮美琳递给她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是一沓泛黄的手稿,还有一本破旧的笔记本。
林淑芬轻轻打开手稿,第一页便写着:“柬埔寨,1973年冬。”
她的心跳加快了。
阮文忠在柬埔寨的经历,是她从未接触过的历史。她知道,这将是一段全新的发现,也可能是揭开另一段被遗忘真相的钥匙。
她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将手稿全部阅读完毕。内容令人震撼。
阮文忠在1973年曾秘密前往柬埔寨,调查红色高棉初期的暴行。那时,越南战争尚未结束,而柬埔寨正处于内战边缘。他亲眼目睹了红色高棉如何清洗村庄,如何以“净化革命”为名,屠杀无辜百姓。他记录下了一切,包括幸存者的证词、当地官员的供述,甚至还有他拍下的照片。
但最让她震惊的,是一封他写给李明远的信,日期是1973年12月24日:
“明远: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也许我已经不在人世。我写这封信,是因为我不能再沉默。
红色高棉的暴行远比外界想象的更可怕。他们不是在解放人民,而是在用恐惧统治人民。我在这里看到的,不是革命,而是屠杀。
我知道,如果你在这里,你也会选择记录这一切。但我们都知道,真相总是危险的。我已经被人盯上,也许不久之后,我就无法再发出任何信息。
但我不后悔。我只希望,你能继续讲述这些故事,让世界知道,我们曾亲眼见证什么。
愿你永远坚守真相。”
落款日期后不到一个月,阮文忠便在柬埔寨失踪。他的尸体从未被找到,而他的这段经历,也随着他的失踪而被埋没。
林淑芬合上手稿,泪水无声地滑落。她终于明白,为什么阮文忠会在最后的日子里,变得如此沉默。他早已知道,自己无法活着离开那段历史。
她决定,将这段历史公之于众。
她回到北京后,立刻联系了之前合作的纪录片制作团队,开始筹备第二部纪录片??《沉默的见证者II:柬埔寨的回声》。她将阮文忠的手稿、照片,以及部分采访资料整理成册,并邀请了几位研究东南亚历史的专家进行解读。
纪录片拍摄期间,她亲自前往柬埔寨,在阮文忠当年调查过的村庄走访,与当地幸存者对话。有些老人还记得那个“中国来的记者”,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