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大宝笑了,这可真是人老奸马老滑呀,还对他使上激将法了,他对着老太婆说道,
“婆婆,你不用拿话点我了,既然你把事情都告诉我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也得跟你走这一趟,我不可能看着这是个怪物来为祸人间。”
他转头对左明月说道,
“明月,你们先回京吧,我到盂县待几天,完事我就回去!”
左明月连连摇头,她本来就爱凑热闹,如果有这样的热闹不看,她回去会睡不着觉的,
“不,我也去!”
大丫笑眯眯的说道,
“我也想见识......
林淑芬站在纪念馆门口,望着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心中却暖意融融。她刚看完《巾帼烽火》的最终剪辑版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播出后,反响出乎意料地热烈,不仅在各大平台获得了高播放量,还被多家学校和社区推荐为爱国主义教育片。许多观众留言,讲述自己看完后的震撼与感动,甚至有人主动联系纪念馆,希望能为“铭记行动”贡献一份力量。
“林阿姨,您又在这儿发呆呢?”赵志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笑意。
林淑芬转过身,看着他,嘴角也浮现出笑意:“我在想,刘玉兰同志如果看到这一切,一定会很高兴。”
赵志远点点头:“她一定也会为我们感到骄傲。今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市里一位退休的老干部,他说他看过纪录片后,愿意捐赠一批他父亲留下的抗战资料,包括书信、日记,还有几张老照片。”
林淑芬眼中闪过惊喜:“这太好了!我们正需要这些一手资料来丰富展馆内容。”
赵志远笑着点头:“我已经约了他明天见面,您要不要一起去?”
林淑芬略一思索,点头道:“好,我跟你一起去。这些资料,我们得亲自确认一下。”
第二天一早,两人便驱车前往老干部家中。那是一栋位于东四胡同的老宅,红砖灰瓦,院落整洁。老干部名叫李振国,虽已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谈吐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
“林同志、赵同志,欢迎你们。”李振国热情地将他们迎进客厅,“我父亲当年是华北野战军的一名通讯员,这些资料,我一直保存着,现在交给你们,也算是完成他生前的一个心愿。”
林淑芬接过那厚厚一摞资料,小心翼翼地翻阅起来。泛黄的信纸上,字迹工整,内容详实,记录了当年战地通讯员的工作日常,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战役细节。
“李老,这些资料太珍贵了。”林淑芬由衷地说道,“我们会好好整理,将它们纳入纪念馆的展览中。”
李振国摆摆手:“不用客气,这些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赵志远则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资料中的关键信息,并询问了一些关于李老父亲的往事。两人聊得十分投机,林淑芬也趁机了解了一些关于当年战地通讯工作的细节。
离开李老家中后,林淑芬和赵志远便直奔纪念馆,开始整理这批新资料。赵志远负责扫描和录入,林淑芬则负责分类和标注。两人忙了一整天,才将资料大致整理完毕。
“林阿姨,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个新的展区,专门展示战地通讯和情报工作。”赵志远一边整理资料一边说道,“这部分内容在之前的展览中涉及得不多,但其实非常重要。”
林淑芬点头:“你说得对。战地通讯工作虽然不像前线战斗那样轰轰烈烈,但它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关键信息,都是通过通讯员传递的。”
赵志远兴奋地说:“我可以负责策划这个展区的内容,还可以联系几位研究近代军事史的专家,让他们帮忙审稿。”
林淑芬看着他,眼中满是欣慰:“你真是越来越成熟了。”
接下来的几周,林淑芬和赵志远全身心投入到新展区的筹备工作中。他们不仅整理了李老捐赠的资料,还联系了几位曾经从事战地通讯工作的老兵,邀请他们参与展览的筹备工作。
其中一位名叫张文海的老兵,是当年华北野战军的电报员。他虽然年事已高,但记忆力惊人,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的工作细节。
“那时候,我们每天都要背着电台行军,晚上还要熬夜发电报。”张文海坐在纪念馆的休息区,一边喝茶一边回忆道,“有一次,敌人的炮火打到了我们的驻地,电台差点被炸毁,我们几个人拼死把电台抢了出来,才没有耽误情报传递。”
林淑芬听得入神,连忙拿出笔记本记录下来:“这些细节太重要了,一定要写进展区的介绍里。”
张文海笑了笑:“你们做这些展览,是好事。我们这些老兵,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还能动,就愿意为国家做点事。”
赵志远则在一旁认真地拍摄视频,记录张文海的口述历史。他还邀请了几位学生志愿者,协助整理资料和设计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