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韦拔光直到等到硬座的旅客们该下车的下车了,也没有等到表姑,这盂县火车站是个小站,上来下去的旅客没有多少,
他站在站台上,失望的低下了头,表姑这么大年纪了,为了自己的一封电报还千里跋涉,现在没有下车,应该是年龄太大了,坐不了这么久的车,所以没有来,
韦拔光的眼泪一滴一滴的掉了下来,他从小怕黑怕打雷,那三年的时间,他都是在表姑的怀里度过的,在他的生命中表姑是最重要的亲人,
可惜自己有着这个公职,一点......
南锣鼓巷的冬日,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一片斑驳的光影。纪念馆的门前,已经有不少游客在等待入场。林淑芬站在展馆入口处,望着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心中泛起一阵暖意。她知道,这些人中,有的是学生,有的是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还有的是特意从外地赶来,只为亲身感受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林阿姨,开幕式准备得差不多了。”赵志远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沓资料,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掩不住兴奋。
林淑芬点点头:“辛苦了,这段时间你可真是拼了命在干。”
赵志远笑了笑:“这不是值得嘛。咱们这个展区,可是全国首个专门展示战地通讯工作的展览。能做这件事,我挺自豪的。”
林淑芬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赵志远已经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纪念馆骨干。他的成长,她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对了,张老那边准备好了吗?”林淑芬问道。
“嗯,他已经在休息室了。他说一会儿要讲点当年的事,让大家更了解通讯员的工作。”赵志远答道。
林淑芬点点头:“那咱们也准备一下吧,开幕式快开始了。”
上午十点,开幕式正式开始。展馆前的广场上挤满了人,不仅有老兵、家属,还有来自各地的媒体记者,以及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市民。林淑芬作为纪念馆负责人,首先上台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她站在台上,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期待的脸,“今天,我们迎来了‘烽火传音??战地通讯与情报工作展’的正式开放。这不仅是一个展览,更是一段历史的重现,一种精神的传承。”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冲锋在前,却始终在幕后默默付出。他们是战地通讯员,是情报员,是战争中最不起眼,却最不可或缺的角色。今天,我们用这个展览,向他们致敬。”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张文海作为特邀嘉宾登台发言。他虽然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
“同志们,朋友们。”张文海站在台上,目光坚定,“我是一名老电报员,当年在华北野战军服役。今天能站在这里,看到你们年轻人如此认真地记录我们的故事,我感到非常欣慰。”
他顿了顿,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时候,我们每天背着电台行军,晚上还要熬夜发电报。有一次,敌人的炮火打到了我们的驻地,电台差点被炸毁。我们几个人拼死把电台抢了出来,才没有耽误情报传递。”
台下的观众听得入神,不少学生甚至掏出笔记本记录下来。
“战地通讯工作,虽然不像前线战斗那样轰轰烈烈,但它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文海继续说道,“每一个字,每一段电码,都可能影响一场战役的胜负。我们这些通讯员,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他看向林淑芬和赵志远:“你们做这个展览,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我们的致敬。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
台下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开幕式结束后,展馆正式对外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展馆内的气氛也异常热烈。学生们在展柜前驻足,仔细观看那些老式电台、密码本、电报机;家长们则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那段历史的细节。
赵志远在一旁忙着接待媒体采访,林淑芬则带着几位学生志愿者,为参观者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你们看,这个老式电台,就是当年通讯员随身携带的。”林淑芬指着展柜中的一个老式电台,语气中带着几分激动,“它虽然看起来很简陋,但在当时,却是最先进的通讯设备之一。”
一位学生好奇地问:“林阿姨,这个电台是怎么工作的?”
林淑芬微笑着解释:“这个电台,主要是靠发报机发送电码。通讯员需要熟练掌握摩尔斯电码,才能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出去。而且,为了防止敌人截获情报,电码还需要加密。”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掏出笔记本记录。
“原来,战争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生死存亡。”一位学生在留言本上写道,“我们今天能坐在教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