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一分钟的辨解机会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了,现在才知道它们有多珍贵。”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此外,村里还鼓励年轻人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手工布艺包、陶艺茶具、竹编工艺品等,深受市场欢迎。“我们不是在复刻过去,而是在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乡村美学。”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说。
    如今的南锣鼓巷,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更是一座活态的文化博物馆。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乡愁与梦想同行。
    二十一、绿色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步伐
    在解决了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后,南锣鼓巷开始思考更加长远的课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村里提出“绿色生态循环体系”建设计划,涵盖清洁能源、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等多个方面,力求打造一个低碳环保、自给自足的乡村样板。
    在能源方面,村里继续扩大太阳能光伏板安装范围,同时试点风能发电项目,逐步替代传统燃煤取暖方式。“现在家里取暖不再烧煤,空气清新多了。”一名村民满意地说。
    在农业方面,村里推广“有机种植+生物防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采用蚯蚓堆肥、轮作休耕等方式改良土壤。“我们的蔬菜不仅卖得贵,还供不应求。”一名菜农笑着说。
    在旅游方面,村里推出“生态研学游”项目,结合森林徒步、湿地观鸟、农事体验等内容,吸引城市家庭前来亲近自然。“这里就像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一名游客评价道。
    此外,村里还建立了“碳积分系统”,鼓励村民参与节能减排行动,比如骑自行车出行、垃圾分类回收、植树造林等,均可积累碳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公共服务优惠。“以前觉得环保离我很远,现在每天都能为地球做点贡献。”一名村民笑着展示自己的碳积分卡。
    绿色发展之路并不容易,但南锣鼓巷人始终坚持初心。“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让自己过得好,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村书记站在村头的观景台上,望着远方的田野山林,目光坚定。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南锣鼓巷人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幸福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十九、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那一年
    1962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更迟一些,南锣鼓巷的村民还没从丰收的喜悦中缓过神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春旱便悄然而至。雨水迟迟不来,田里的庄稼干枯发黄,眼看着刚种下的玉米苗就要“夭折”在地里。村两委召开紧急会议,气氛凝重而紧张。
    “必须想办法抗旱!”村书记一锤定音,“不能让村民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希望就这么毁了。”
    可问题是,水源从哪儿来?南锣鼓巷虽有两条小溪流经村庄,但这些年因上游开发和气候异常,水量早已不如从前。更何况,这还是个大范围的干旱年景,周边村落也都面临同样的困境。
    面对困难,村两委没有退缩,而是迅速组织起一支由党员、青年志愿者和农业合作社骨干组成的“抗旱突击队”。他们白天测量土地墒情,晚上开会研究应对方案,几天之内就制定了详细的抗旱计划。
    首先,村里启动了“节水灌溉工程”,将原有的沟渠进行清淤加固,并引入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前是漫灌,水浪费严重,现在用滴灌,一滴水都不浪费。”负责水利建设的李组长一边调试设备一边解释道。
    其次,村里与邻近乡镇协调水源调度,争取到了一部分来自水库的应急用水。为了保障公平分配,村里还专门成立了“用水管理小组”,制定严格的用水配额制度,优先保障口粮作物和重点经济作物的灌溉需求。
    最令人感动的是,在这场与天斗、与地斗的战役中,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村民们自发组织起“互助浇地队”,谁家缺劳力,大家轮流帮忙;谁家有抽水泵,主动借给需要的人使用;就连平时不爱出门的老人们,也纷纷加入后勤支援队伍,为奋战在田间地头的年轻人送饭送水。
    “咱们南锣鼓巷人不怕吃苦,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村书记在一次动员大会上激动地说。
    就在大家全力以赴抗旱的同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省里要举办“乡村振兴创新项目评选”,南锣鼓巷的智慧医疗、数字政务、产业融合等多个项目被推荐参评,若能获奖,不仅能获得一笔专项资金支持,还能在全国范围内提升知名度。
    这个消息像一剂强心针,让原本有些疲惫的村民重新燃起了斗志。大家纷纷表示:“咱们不仅要抗住干旱,还要把南锣鼓巷的品牌打出去!”
    最终,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南锣鼓巷不仅成功渡过了春旱难关,还在省级评选中荣获“最具发展潜力乡村”称号。颁奖典礼上,村书记接过奖杯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他动情地说,“南锣鼓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