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把大宝给气得简直是七窍生烟,合着这货这么半天就在想这个问题?他咬牙切齿的问薛葵,
“小犊子,你爷爷今年六十多了,我一根手指就能收拾得了他,我还用得着你帮?你这小脑袋瓜子里一天天想的是啥呀?”
薛葵一把抢过小哑巴转身就跑,边跑边喊,
“这把你给吹的,还一根手指就能收拾我爷爷,我看看你哪根手指敢收拾我爷爷?我爷爷都给你撅折了!”
大宝是哭笑不得,他跺了跺脚追过去,
“你把孩子给我放下,你别吓坏了她,那......
李振国的身体虽然恢复了不少,但终究是年岁不饶人。他不再频繁出门,也不再参与军区的档案整理工作。每天的生活变得简单而规律:早上起来打一套太极,然后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喝茶,偶尔翻一翻那本泛黄的笔记本,回忆过往。
王秀兰看着他日渐安逸的生活,心里既欣慰又有些不安。她知道,丈夫这一生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如今终于能安静下来,可她也隐隐觉得,他的心似乎还牵挂着什么。
这天午后,阳光透过槐树枝叶洒在石桌上,林淑芬提着一个竹篮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笑意:“老李,我给你带了点新鲜的槐花糕,刚蒸好的。”
李振国笑着接过篮子:“你倒是有心,还记得我喜欢吃这个。”
“你这人啊,一辈子都不讲究吃穿,就爱这一口槐花香。”林淑芬在他对面坐下,看着他吃了几口,忽然说道,“前两天我去出版社那边,他们已经把你的故事整理得差不多了。”
李振国闻言停下手中的动作,目光落在她身上:“写好了?”
“基本完成了。”林淑芬点点头,“不过有几个细节还需要你亲自确认一下。”
“哦?”李振国微微挑眉,“说来听听。”
林淑芬从包里拿出一份手稿,翻开一页:“关于1962年那次任务,你提到当时有一个战友牺牲了,但名字没写清楚。我们查了很久,也没找到确切的信息。”
李振国沉默了一会儿,眼神有些深远:“那个人叫赵明远,是我的副官。那时候我们在边境执行一次秘密任务,敌情突变,他为了掩护我和另外几个同志撤离,一个人留下来断后……后来就再也没回来。”
“他的家人呢?有没有留下什么线索?”林淑芬追问。
“没有。”李振国摇了摇头,“那时候战事紧急,很多信息都没来得及记录。而且赵明远是个孤儿,参军的时候连个亲人也没有。”
林淑芬叹了口气:“如果能找到他的亲属,或者哪怕只是找到他的墓地,也能给这段历史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李振国点点头:“你说得对。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只是这些年一直没能抽身去查。”
林淑芬看着他,认真地说:“要不这样,我去找人帮忙查一查,说不定能有点线索。”
“你有办法?”李振国问。
“我在文化部认识几个做地方志研究的朋友,或许能帮上忙。”林淑芬笑了笑,“你就安心养病,这事交给我。”
李振国沉思片刻,缓缓点头:“那就辛苦你了。”
……
几天后,林淑芬果然带来了好消息。她通过朋友找到了一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军区档案残卷,里面有一段关于赵明远的记载??他是山西榆社人,父母早亡,参军前一直在村子里务农。档案中还提到,赵明远牺牲后,部队曾派人回乡调查,但由于战乱,村里早已无人记得具体细节。
“我觉得应该去一趟榆社。”林淑芬对李振国说,“也许能在当地找到一些线索。”
李振国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好,我去。”
王秀兰一听这话,立刻皱起眉头:“你这身子还没完全恢复,怎么能长途奔波?”
“秀兰,”李振国握住她的手,“这是我欠他的。如果这辈子不去看看,我心里始终有个结。”
王秀兰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最终叹了口气:“那我陪你去。”
……
几天后,一行三人踏上了前往山西的列车。火车穿过山峦与田野,窗外风景如画,车厢内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惆怅。
到达榆社后,他们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赵明远的老家??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青砖灰瓦的房子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一位年迈的老人接待了他们,听说是来找赵明远的消息,神情顿时激动起来:“赵明远?那是我们村里的英雄!可惜啊,他走得太早了。”
“您还记得他吗?”林淑芬问。
“当然记得!”老人连连点头,“他小时候就特别聪明,胆子大,敢闯。后来参军去了边疆,村里人都说他以后肯定能成大事。”
李振国听着这些话,心中五味杂陈。他轻声问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