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到了没人的地方,王怀远低声说道,
    “梅姨呢?不是说她带着你们过来吗?怎么只有你们俩?”
    牵驴车的男人说道,
    “王叔,梅姨告诉你,让你简单收拾一下,爆炸以后拿到秘密图纸,然后赶紧到火车站,她在火车站等你,这边的事儿你就不用管了!”
    王怀远一愣,
    “怎么了?出岔子了?”
    牵驴车的男人点了点头,
    “那个白玫瑰是假的,梅姨应该暴露了,听说现在研究所里正在挨个排查,估计到时候您也逃不了,所以梅姨让您跟她去避避风头......
    林淑芬站在南锣鼓巷的街头,望着夜色中的老胡同。路灯昏黄,照在青石板上,泛出柔和的光晕。街边的槐树已经开满了花,风一吹,花瓣轻轻飘落,像极了当年王秀兰走时那场雪。
    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气,也夹杂着旧时光的味道。
    自从《战火与记忆》出版后,她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快了许多。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不断,有年轻人想了解那段历史,也有老兵寄来自己的回忆录手稿,希望她能帮忙整理出版。还有一些纪录片导演、作家找上门来,想要将李振国和王秀兰的故事搬上荧幕。
    可林淑芬心里清楚,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重要的,是让那些沉默的人开口说话,是让更多人意识到,历史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活,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她决定组织一次“口述历史”活动,邀请全国范围内愿意分享的老兵、老干部、老工人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并由志愿者记录整理,最终汇编成册。
    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一些高校的历史系教授主动参与策划,几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也表示愿意无偿拍摄素材。更有不少大学生志愿者踊跃报名,他们说:“我们不想只从课本里知道过去,我们要听他们亲口讲。”
    活动筹备期间,林淑芬常常熬夜整理资料。有时翻到王秀兰留下的日记,她会停下手中的笔,静静读一会儿。那些文字朴素而真挚,像是穿越时空的低语,在耳边轻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温度。
    有一次,她在一本笔记本的夹页中发现了一张照片。那是王秀兰年轻时的模样,穿着一身军装,神情坚毅。背面写着一句话:
    “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请记得我曾为它燃烧过。”
    那一刻,林淑芬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她终于明白,自己为何要如此执着地做这件事??不只是为了完成王秀兰的遗愿,更是为了不辜负那个时代所有默默无闻却坚定前行的人们。
    几个月后,“口述历史?铭记行动”正式启动。第一站选在了北京,地点就设在南锣鼓巷的纪念馆内。那天来了很多人,有学生、记者、老兵家属,还有几位年迈的老战士。
    其中一位老人,名叫赵德胜,八十多岁,是当年李振国的老战友。他拄着拐杖走上讲台,声音有些颤抖,但眼神依旧明亮。
    “我跟李振国认识是在朝鲜战场上。”他说,“那时候我们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什么都不怕,只知道往前冲。后来他负伤回国,我们就分开了。”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回忆什么,然后继续说道:“我一直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活着的人,一定要把死去的人记住。’”
    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今天,我来了。”赵德胜的声音有些哽咽,“我想告诉他,我没有忘记,我们都没有忘记。”
    说完,他朝纪念馆中央的李振国画像深深鞠了一躬。
    林淑芬站在台下,泪水模糊了视线。她知道,这一刻,是对李振国与王秀兰最好的告慰。
    活动结束后,林淑芬收到了一封来自东北的信。寄信人是一位九旬老人,名字叫刘玉兰。她在信中写道:
    “我年轻时曾在东北军工厂工作,那时认识了一位姓李的同志,他经常来我们厂检查安全情况。每次来,他都会带些糖果给我们孩子吃。我很敬佩他,因为他总是那么认真负责,从不摆架子。听说他后来牺牲了,我一直很难过。看到你们的活动,我想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也许对你们有用。”
    林淑芬看完信,久久不能平静。她没想到,李振国的影响竟然如此深远,甚至波及到了他生前未曾提及的地方。
    她立刻回信,邀请刘玉兰参加接下来的“口述历史”活动,并亲自安排了采访团队前往东北。
    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铭记行动”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开始自发组织类似的访谈活动,老人们的故事被一一记录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档案。
    林淑芬也因此变得更加忙碌。她白天奔波于各地,晚上还要整理材料、撰写文章。有人劝她歇一歇,她却笑着说:“我不累,只要还能动,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