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韦拔光被问得哑口无言,好一会儿他才问道,
“你,你究竟是谁?”
大宝掏出公安部的工作证递给他,韦拔光接过来一看,脑袋里嗡的一声,心说这下可坏了,人家竟然是部里下来的领导,还是个局长,
他急忙伸出右拳,大喊一声,
“集合!”
所有的公安听到喊声以后都向这边跑来,短短的五分钟就排成了几排站好,韦拔光站在最前列,他大喊一声,
?立正!敬礼!”
大宝神情严肃的还礼,老太婆和龙吉祥都看傻了,他们总算明白了,在火车......
林淑芬站在展馆门口,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再次许下承诺:“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随着“烽火传音进校园”巡展活动的深入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主动联系纪念馆,希望加入巡展计划。为了满足各方需求,林淑芬和赵志远决定将巡展活动分为“核心巡展”和“轻型巡展”两个版本。核心巡展保留完整的展品、展板和讲解团队,适合长期驻校展示;而轻型巡展则以展板、视频资料和线上互动为主,便于快速部署到更多学校。
“这样既能保证巡展质量,又能扩大覆盖面。”赵志远一边整理巡展计划表,一边说道,“我们还可以和教育局合作,把巡展纳入学校的课外历史教育体系。”
林淑芬点头:“这个思路很好。历史教育不能只靠课堂,它需要真实的触动。”
巡展的第二站,是市第三中学。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工人家庭,对历史的兴趣较为淡薄。但当林淑芬讲起战地通讯员如何在炮火中发送电报,如何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坚持值守时,学生们的眼神逐渐变得专注。
“他们不是英雄吗?”林淑芬站在展板前,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这张照片上的通讯员,当时只有十九岁,比你们大不了几岁。”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举手问道:“林老师,他后来怎么样了?”
林淑芬沉默片刻,轻声回答:“他在一次敌军轰炸中牺牲了。但他的电报,让前线部队及时调整了部署,挽救了上千人的生命。”
礼堂内一片寂静,随后响起一阵掌声。掌声不大,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敬意。
巡展结束后,几名学生主动找到林淑芬,表示愿意成为“烽火传音”项目的志愿者,帮助整理资料、撰写讲解词,甚至参与后续的巡展活动。
“我们以前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但现在,我们想为这段历史做点什么。”那名戴眼镜的男生认真地说。
林淑芬看着他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欢迎你们加入。”
与此同时,纪念馆的数字档案库也在不断扩展。那位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介绍了几位海外历史研究专家参与项目。他们通过远程协作,协助整理部分英文资料,并翻译成中文,使档案库的内容更加国际化。
“我们的目标是,让全球的研究者都能访问这个平台。”赵志远在一次团队会议上说道,“历史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记忆,它属于全人类。”
林淑芬点头:“我们要让这段历史,真正走出展馆,走向世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纪念馆开始与几所高校合作,共同开发一个互动式历史学习平台。该平台不仅提供数字档案库的访问权限,还设有虚拟展厅、历史问答、互动地图等功能,让学生和研究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战地通讯的发展历程。
“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情景模拟。”赵志远兴奋地说,“比如让学生扮演通讯员,在模拟环境中完成一次电报发送任务。”
林淑芬笑道:“这样他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当年通讯员的工作有多重要。”
项目开发过程中,林淑芬收到了一封来自一位老通讯员家属的信。信中提到,他的父亲生前留下了一本日记,记录了他在战地通讯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希望纪念馆能将其收录进数字档案库。
“这本日记,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信中写道,“他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林淑芬看完信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立刻安排团队前往拜访这位家属,亲自接收了这本泛黄的日记。日记中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每一行都透露着那个时代的温度。
“今天,又有一名通讯员牺牲了。他才二十三岁,刚来不久……我们不能停下,因为每一秒都可能改变战局……”
林淑芬轻轻抚摸着日记本,眼中泛起泪光。她知道,这不仅是一页页文字,更是一段段鲜活的记忆。
“我们会好好保存它。”她对家属郑重承诺,“也会让更多人读到它。”
日记被扫描进数字档案库,并附上了详细的注释和背景介绍。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