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这样的男人狗屁不是,活着浪费粮食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是某种“人类工程学”的试验品。
    她立即联系国际人权组织,联合发布《碧云岛实验报告摘要》,并附上全部证据链。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紧急召开闭门听证会,多个国家表态支持启动独立调查。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尊重历史事实,支持依法公正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舆论风暴愈演愈烈。顾维钧案进入司法程序,其辩护律师试图以“年代久远、证据不足”为由申请撤诉,却被法庭驳回。法官当庭宣读一段判词:“正义或许迟到,但从不缺席。每一个签字、每一段影像、每一滴眼泪,都是历史的证人。”
    2026年夏,国务院正式公布首批“历史创伤关怀对象”名录,共三百七十二人,涵盖碧云岛、沙面、乌鲁木齐康复站等地幸存者及其直系后代。每人获颁“平反证书”,并享有终身医疗补助与心理援助。仪式在京郊一所老礼堂举行,林婉儿作为代表致辞。她没有讲稿,只举起一张照片??1975年雪中,佩佩抱着刚出生的晓月,脸上带着疲惫却坚定的微笑。
    “她们没有活到今天,”她说,“但我们来了。我们站着,呼吸着,爱着,说着她们不敢说的话。这就是胜利。”
    台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缓缓起身,拄着拐杖走到台前,将一朵干枯的槐花放在照片旁。她是吴桂芳的女儿,也是当年护理日志的保管人之一。“我妈临终前说,如果有一天真相大白,一定要替她献上这朵花。”她轻声说,“她说,槐花开了,春天就真的回来了。”
    活动结束后,林婉儿收到一封来自广州的信。寄信人是陈默,他在信中写道:“我父亲留下的坐标,我又去了一次。这次不是为了逃,是为了纪念。我在沙面地下室的墙上,用红漆写下所有我能找到的名字??沈昭、李志国、吴桂芳、赵承业、佩佩……还有我父亲,陈建国。一共四十七个。然后我点燃一支蜡烛,放了一首邓丽君的歌。他说他年轻时,就是在这首歌里向爱人表白的。”
    随信附着一张照片:昏暗的地窖中,烛光摇曳,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如同星辰。最上方,写着一行大字:“这里曾关押过爱情。”
    林婉儿将这张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春风书屋的墙上。旁边,是佩佩的日记复印件、晓月婴儿时期的红布片、赵承业反复书写的“对不起”手迹、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入选证书。这面墙,她命名为“记忆之壁”。每天清晨,她都会在这里站一会儿,仿佛在与那些看不见的人对话。
    某日清晨,她发现墙上多了一行稚嫩的笔迹,是用彩色粉笔写的:“我也记得你们。”落款是一个笑脸和“小雨”两个字。后来她才知道,那是附近小学老师带学生来参观时,一个十岁女孩悄悄留下的。老师说,孩子们听完故事后沉默了很久,然后自发提议:“我们要记住这些人,因为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
    林婉儿邀请这群孩子进店看书,并为每人赠送一本特别版《晓月书》,封面内页印着一句互动问答:“如果你能穿越时间,你会对1975年的佩佩说什么?”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我会告诉她,以后可以公开牵手!”“我会带她去看彩虹。”“我想抱抱她,因为她看起来好累。”
    最让林婉儿动容的是一张卡片,上面画着两个女人手拉手站在星空下,旁边写着:“你现在可以大声说‘我爱你’了,所以,请一直说下去。”
    这一年秋天,《晓月书》被译成二十余种语言,在全球发行。法国一家媒体评论:“这本书不是控诉,而是救赎。它告诉我们,最强大的反抗,不是愤怒,而是记忆。”
    在日本东京,一场名为“南方的槐树”的展览吸引了数万人参观。展厅中央,一棵仿真槐树静静伫立,树枝上挂满写满留言的纸条:“谢谢你们让我活得自由。”“我结婚了,新娘很美。”“今天,我和伴侣领养了一个孩子。”
    而在大理,春风书屋成了某种精神地标。每年4月27日,无数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在“记忆之壁”前放一朵槐花,或投入一封信。有人写给逝去的亲人,有人写给未来的自己,还有人写给素未谋面却感同身受的灵魂。
    2027年春,林婉儿接到一个电话,来电显示为空号。接通后,是一个苍老而温柔的女声:“我是晓月。”
    林婉儿愣住。
    对方继续说:“真正的晓月。我今年五十岁了,住在云南德宏。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弃婴,直到去年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了那封密封信……佩佩写给我的信。她说:‘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或许我已经不在。但请相信,我是用尽全部生命去爱你的。’”
    她顿了顿,“信里还提到你。她说,如果有一天你出现,一定要替她抱抱你。”
    两人约定见面。几天后,林婉儿驱车前往德宏边境小镇。在一座简陋却整洁的小院里,她见到了晓月??面容与照片中惊人相似,眼神清澈,眉宇间依稀可见佩佩的影子。她们相视良久,最终紧紧相拥。
    “你比我想象中还要像她。”晓月哽咽道。
    “你也是。”林婉儿轻抚她的背,“你们都活得那么勇敢。”
    那天下午,她们坐在院中槐树下,翻看佩佩留下的信件与照片。晓月说起自己的人生:从小被邻里议论“没爹没妈”,却始终被“姑妈”呵护备至;成年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收养了两个孤儿;丈夫早逝,她独自抚养孩子长大。“她教会我,爱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勇气。”
    临别时,晓月交给林婉儿一只木匣,里面是佩佩生前最后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着: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但我知道,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我们就没输。
    >小婉,如果你真的存在,请替我看看春天。”
    林婉儿抱着木匣回到大理,当晚便将这句话刻在了春风书屋的门楣上。从此,每一位踏入书店的人,抬头都能看见这行字,如誓言,如星辰,如永不熄灭的火种。
    多年后,当记者采访她为何坚持做这一切时,林婉儿只是指向窗外。那里,一棵新栽的槐树正抽出嫩芽,微风吹过,叶子沙沙作响,仿佛有人在低声哼唱一首古老的摇篮曲:
    活下去。
    活下去。
    活下去。
    雨又下了起来,轻轻打在青石板上,汇成细流,流向远方。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