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答:以往中国的写字楼和产业园市场有两大先天缺陷:一是地方政府主观的先导的定位、规划和招商;二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体和销售型物业为主的重资产模式和短期收益型物业。导致大量的写字楼尤其是产业园投资和开发过剩,定位模糊,概念满天飞,急功近利盛行,前期开盘和先期招商热闹繁荣,但中期招商调整和后期运营不落地,内容匮乏和持续长期运营无力,导致相当数量的项目整体效果不佳、直至大量闲置、空置和烂尾!疫情之后,无论是工作及办公方式的改变、资金及资本的紧张与寒冬、包括政府职能的归位和弱化,都会倒逼产业变革和企业进步。未来的写字楼及产业园行业将发生五大趋势性的改变即市场化为主的定位和规划,轻重混合模式结合,轻资产运营为本,全产业链经营与服务为核心,智慧化(线下线上互补结合)管理为手段的新阶段。
随着企业的逐渐复工,但因疫期几乎都采取远程和线上办公,部分企业疫后会形成新的办公形式,再加上很多企业纷纷裁员和倒闭,企业对线下办公场地的需求会断崖式下降,不但会出现租金收入大幅减少,招商停滞以及租金(房)纠纷,也会呈现集中爆发的趋势和现象,这诸种因素叠加,无疑对写字楼和产业园的持有者和运营者雪上加霜、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稿草!
2020.3.15.《后疫时代,商业地产如何浴火重生?》
一?朱凌波院长答《新京报》记者问
问题一: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众多商业缩短营业时间甚至闭店,昔日人流如潮的购物中心变得人迹罕至。
您如何来评估商业地产的损失?随着商业地产陆续复工,在快速恢复经营上,有什么样的建议?
回答:目前虽然国际疫情依然严峻而复杂,但国内的疫情已得到相对有效的控制并出现下降和好转的趋势,全国大多数城市和地区都已经或正在开始复工,一些城市如杭城等地的购物中心已经开业并将陆续开业。自武汉封城后各地也纷纷采取了类似封城的举措,人们宅在家里的时间已经长达一个月至二个月,己经达到极限!在再上疫期好转和春暧花开,虽然大家还心有余悸,但走出户外走进购物中心必然迎来一波复苏和反弹。在快速恢复经营上,正如很多网上调研和反馈以及分析,首先在环境和空间管理上还是不可掉以轻心、继续和强化做好消毒、通风等安保工作;其次在营业时间和人流量上也要适当控制,循序渐进地开放并恢复常态。避免过度集中和爆棚,造成新的不安全和传染事件,尤其对餐饮和电影院等相对封闭和聚集的业态,更要做好疏导和管理。
问题二:未来商业地产能否出现品牌商户加速洗牌、大面积换租的情况?商业地产的收并购能否加剧?商业地产运营商如何与商家、租户共度时艰?应该寻求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回答:此次疫情不仅对购物中心的持有和运营商尤其对品牌商家特别是缺乏线上经营能力的品牌商家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压力。很多品牌商会出现危机和倒闭,承租能力严重不足;尽管很多购物中心如万达等大开发商都实行了免租降费等举行,但还是杯水车薪。同时此次进入后疫时代,购物中心对业态和品牌也会重估和思考,所以无论被动和主动两方面,重新开业的购物中心都对面临一次业态调整和品牌更迭。一些不具备系统竞争能力和资本能力的中小商业地产企业和购物中心项目也必须会出现危机、并购甚至破产的现象。
关于如何共渡时艰,仅仅靠商业地产运营商,品牌和商户的自救和互助远远不够,正如一些知名企业的评估和预测不仅是西贝等餐饮企业甚至连万科这种最健康的企业,现金流也都只能维持三个月,更遑论中小企业更是苦不堪言,无力自保!所以政府必须在税、费和资金资本上给予系统上的减免和扶持,一是此次疫情是因政府的失职和管控所致;二是政府支持和服务企业是天职,首先这是政府的定位,其次国家收了这么多年高昂税费包括国有控股资源,现在到了还资于民的关健担当时期了!否则仅靠企业和市场行为无力波过此次危机、现在很多企业包括大中小企业都在纷纷倒闭、裁员和停薪降薪,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严重和无法预测的社会问题甚至经济和政治危机?
问题三:“宅经济”下,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什么变化?疫情期间,邻里社区商业的重要性凸显,而线上线下融合、无接触售货也成零售的亮点。未来的商业地产的转型方向及机遇是什么?
回答:其实在此疫情之前业内就已经在探讨和关注线上、电商对实体商业的分流、冲击和影响,包括对线上线下结合、数据化应用及无人售货等主题。此不过此次疫情更加强化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随着疫期好转、复工开业,消费者还是要走出家门去现场吃喝玩乐购,可能有一个修复期,但人的群居性和社交性甚至“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惯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