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海的湖与童年的乡村奶奶的乡村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胡子与美国的西部牛仔,除了打家劫舍杀人的恶之外,有一点比较相似即追求“山高皇帝远”、“心远地自偏”的自由不羁精神!
    20.革命***的《红灯记》
    小时候在乡村的最重要也最期盼的娱乐活动就是1-2月才有一次的露天电影,放映的电影外国片几乎都是前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苏联、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国内影片主要是八大***,其中的《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最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一是因为前者就发生在牡丹江一带,尤其是《打虎上山》的唱段可谓跌宕起伏、荡气回肠;而后者讲的是和奶奶相关的故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应时应景,所以和小伙伴们不仅不断观赏,既看电影听广播也读小人书,而且还组织剧社自己去演出。场地就选在小队的马厩里,马灯当红灯。我则通常扮演高大上的李玉和,开口即来段西皮二六“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纠纠”,并随之铿锵念白:“妈,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
    坦率的说***除内容的范式化和意识形态化外,其旋律和唱词有些还是很下功夫和动听的。虽然其当时强制划一和潜移默化的洗脑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其反弹和反讽的作用力也更大。特别是八十年代改开后,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日本电影《追捕》和《望乡》,台湾的琼瑶戏,香港电视剧《上海滩》和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等一大批海外及港台的电影电视剧,***就一下子沦为50后60后这两代人聚会时偶尔的怀旧片断和喜剧表演了……
    那个年代早已经成为过去,但还会重演吗?!
    21.村民大会与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我是4岁到爷爷奶奶家,8年后即1974年离开那个小乡村的。这个期间正经历了那场急风骤雨,在我的记忆里村里的反映就是村民大会,而且就在我们小学的操场上举办。村里批了二个人,一是我家后排房子的地主老车家,有一个女儿和我是同班同学。住的房子是全村最差最小的草坯房,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刀子嘴豆腐心的奶奶经常做饭后让我给他家送些去。另外一个挨批斗的是说书的姜先生,我很喜欢他讲的故事特别是传统武侠与鬼怪故事。他家的两个女儿长得都挺好看,也是我的同班同学。她俩的妈妈对姜先生很凶,时常吃不上饭,后来瘫痪了,冬天都不烧火,让他睡凉炕……
    记得第二件比较大的事就是中苏战争,因为珍宝岛与我所在的密山县仅一县之隔,所以印象还是蛮紧张的。主要的体现就是家家在园子里都挖了防空洞,村里也组织了民兵队发了枪,偶尔训练和演习一下。
    但我那时还是个孩子,主要关心的是玩,大自然和田园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和活动场所。这些成人世界的所谓大事对我基本没啥太大影响,只不过相当于一种画外音而已……
    22.偷瓜与稻草人
    小时候在村里小伙伴最淘气也最开心的事除了掏鸟、打狗和抓鱼外,应该就是偷瓜了。队里的瓜田一般在地头会搭个窝棚有专人看护,再就是在田里各处分别扎些稻草人,披上人的衣服戴上人的帽子,但这主要不是为对付人,而是吓唬飞禽走兽。
    偷瓜关健要掌握时机,一是赶在晌午最热的时段,这时看瓜人常常会睡着;二是赶在饭口,看瓜人会换班吃饭。每次偷瓜得手,小伙伴们也不敢拿回家怕被大人骂,而是在野外就捣碎分吃了一一好像偷的东西格外甜!但也有中招失手的时候,也不过是把家长找来训斥一顿而己。其实我们偷瓜并不仅仅是为好吃,而是更喜欢这种与大人斗智斗勇的游戏,一种臭小子们天生的叛逆心理做怪罢了。
    23.赶集
    小时候在乡村除了过大年,平时还有一乐是最期盼的即赶集。每到周末节假日爷爷就会带上自家产的蔬菜瓜果和禽蛋,赶上慢悠悠、吱吱作响的牛车,带上我去公社所在地连珠山镇。
    一早起身,天气晴朗,沿途两岸,青纱帐绵延,小河?琮,远山如黛,大雁呈人字型布阵半空之中。穿过两座邻村,近一个小时就到达了人流熙攘的镇里。由于镇里有奋斗化工厂可看到工人阶级,还会偶遇上山下乡穿着瘦腿吊脚裤的上海知青男女,一时让俺目不暇接,兴奋异常……
    找到空位摆上摊后,爷爷点上旱烟等待或轻声叫卖,我则在他的叮嘱中跑到周边摊位去看热闹看俺家和俺村没有的新鲜货色和西洋景。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卖货得到了现金人民币,爷爷会给俺买只3分钱的冰棍吃,冰凉甜爽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临近午后三点多,人们就会陆陆续续收摊了,如果赶上那天东西卖得好,爷爷还会破例领我去吃顿馄饨烧饼,仿佛有回到城里爸爸请吃油茶面配油炸糕的幸福感觉!
    然后我们就坐上牛车踏上回村的归途,太阳慢慢西下,空气中飘满大自然的清新气息,这是无比快乐和至今难忘的记忆。所以即使后来进城之后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