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太空电梯选址的难题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架直升机,低空飞过印尼赤道海域上空。
    机舱内的气氛,却比外面的热带风暴预警还要紧张。
    “下面就是我们初步选定的区域了。”印尼政府的地质专家努沙,指着舷窗外的一片碧蓝海域,声音里带着一丝自豪。
    “靠近赤道,洋流平稳,水深适中。要建太空电梯,这里几乎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李凡坐在窗口,眯着眼看向下方的海面。
    阳光穿过薄薄的云层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似乎是为这个宏伟计划铺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
    但他知道,这美丽的表面下,藏着不小的麻烦。
    “努沙先生,”李凡转头,语气平和,“这一带的地质活动频繁吗?”
    努沙沉吟片刻,显然不想直接泼冷水,但还是点了点头:“这里确实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
    虽然具体断层活动不在核心区域,但地震和火山活动,确实是长期存在的隐患。”
    “隐患?”周汉祥挑了挑眉,一脸惊讶,“我怎么听着不像隐患,是摆在眼前的炸弹吧。”
    努沙有些尴尬,摆了摆手:“当然,我们也有相关的数据监测和预警系统,过去十年,这一带虽然发生过几次震感明显的地震,但破坏性并不强......”
    “破坏性并不强?所以是‘还没强到足够致命’?”周汉祥半是调侃,半是无奈地摊手,“我说李总,这选址是不是有点太冒险了?”
    李凡没接话,目光仍停在窗外。
    水面下的暗礁、火山活动、湿热的气候,这些问题早就在他的脑海中反复盘旋过。
    飞机降落在一处小型海岛上,星联考察团队和印尼政府的地质学家们,迅速开始展开实地工作。
    烈日下,几台高精度的地震监测设备已经架设起来,团队分成几组忙碌起来。
    “这地方看着美得像天堂,但感觉随时可能变成地狱。”周汉祥站在一块火山岩旁,擦了擦额头的汗,“李总,我们真的不换个地方?”
    “没得换。”李凡的回答毫不犹豫。
    “靠近赤道,是太空电梯的硬性条件。要是往南北纬度挪,就算技术上能勉强实现,成本也会飙升十倍。
    而且印尼靠近我们东大和星联的势力范围,并且我们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更大,其它地方相关的风险更大。”
    “可这些地震活动......”周汉祥想说点什么,却被方东河打断。
    “没有什么是技术解决不了的。”方东河从不远处走过来,脸上挂着淡定的微笑。
    “减震结构、悬浮基座、动态平衡系统——这些我们早就有研究方向。地震活动,顶多是个增强版的工程题。”
    “你说得轻巧。”周汉祥翻了个白眼,“要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太空电梯?”
    “因为他们没我们厉害。”方东河推了推眼镜,一脸认真地回答。
    这句话引得周汉祥忍不住笑出声来:“行吧,你牛。”
    不远处的李凡收回目光,低头看着手里的平板。
    屏幕上,是技术团队推演出的区域风险数据,红黄绿三个颜色清晰地覆盖在选址周围。
    红色,代表高风险的地震断层区域;黄色,是中等风险的潜在火山活动区;绿色,则是相对安全的施工范围。
    问题是——绿色区域的面积,少得可怜。
    李凡按下通话按钮,呼叫团队所有成员集合。
    “各位,”他站在团队前,抬手指向身后的地图,“这片区域的优点和风险,大家已经清楚了。我需要你们给我初步的解决方案。”
    “李总,”杨庆华率先开口,语气透着一丝无奈,“说实话,要规避这么多问题,换址或许是最直接的办法。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死磕这个地方?”
    李凡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因为时间不等人。如果我们换址,需要重新谈判土地使用权,重新做地质勘探。这一拖,可能就是两三年。”
    “可地震和火山,难道就这么硬扛?”另一名工程师皱着眉问道。
    “我们不硬扛。”方东河上前一步,“我们设计。
    动态平衡系统,可以有效分散地震的冲击波;模块化基座,可以根据地质变化进行自适应调整。
    至于火山活动,我们会避开断层区,并在设计上加入火山灰和高温防护。”
    “还有湿热气候。”李凡补充道,“高湿度和降雨量会增加腐蚀风险,这一点我们也必须解决。”
    “成本怎么办?”周汉祥忍不住问,“你们这些方案,听起来一个比一个烧钱。”
    “技术永远是烧钱的。”李凡淡然一笑,“但没有突破,就没有领先。如果我们停在成本的框架里,那今天的星联,早就不是现在的星联了。”
    话音落地,团队陷入短暂的沉默。
    “所以,你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