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品需求的激增,星联科技也遇到了一系列供应链问题。
由于关键元器件供不应求,生产线几度停滞。
曲云山焦头烂额地处理生产线问题,而何雪则在紧急联系新的供应商。
这时,系统发布了新的任务:“优化供应链管理,解决短期危机,确保产能稳定。”
系统为他提供了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知识,帮助他快速调整供应链策略。
李凡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与日本和韩国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建立直接合作,并通过加价优先采购关键零部件。
与此同时,他还与一些核心零部件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协议,锁定未来一年的供应量。
几天后,新的元器件到货,生产线得以恢复正常。
星联科技成功度过了这次供应链危机,并且加固了未来的供应链基础。
但是在李凡看来,这次的问题也反应了当下星联系范围内的供应链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准备之后陆续完善自己在国内的供应链体系。
也会通过直接的技术和资金扶持的方式,去进来避免在之后继续出现这样的情况。
至少不能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放在其他的合作伙伴身上,这样的风险也太大了。
-----------------
等到了1992年年底,【StarComm2】的全球销量突破了100万台,港府市场成为星联科技的“福地”,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营收和知名度。
同时,李凡通过这款产品,成功打响了星联科技的品牌,并为后续产品铺平了道路。
但李凡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随着星联科技的快速崛起,各大国际巨头也开始注意到这家年轻的公司。
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巨头逐渐加快了在亚洲市场的布局,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然而,李凡已经做好了准备,而星联科技的未来也才刚刚开始。
【StarComm2】的成功,不仅是星联科技商业化的里程碑,更是李凡通过技术和商业敏锐度打开全球市场的一次重要尝试。
产品大卖后,星联科技的核心团队,也将面临新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
而在1992年上半年刚结束时,【StarComm2】的成功发布与热销,已经给星联科技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根据杨庆华(星联科技财务负责人)提供的财务数据显示,截止6月底,产品销售收入已经超过了1.44亿港元。
并且,综合的毛利率超过了60%。
“从目前的财务报表来看,我们的盈利能力远超出了预期。”星联科技的财务总监杨庆华,在季度财务会议上向李凡汇报。
李凡分析道:“毛利率不错,但我们还需要考虑渠道费用、市场营销成本和研发投入。”
“港府市场的推广费用,占据了大约15%的毛利,这也是未来需要重点优化的领域。”
当然,对于李凡来说,还是计划将大部分利润用于加强研发,投入到未来的智能设备和通讯技术开发中。
其次,就是把资金用于扩大生产线,以及开工建设办公大楼的事情。
-----------------
星联科技在经历了几轮产品发布后,特别是【StarComm2】大卖,也是使得公司迅速扩展。
至1992年6月,星联科技员工总数,已经达到了1200人左右,分布在不同的子公司和部门中。
其中核心研发人员占20%,生产线和质量管理占30%,市场销售和支持团队占30%,行政、管理和其他支持部门占20%。
面对已经如此规模的公司架构,李凡也是准备开始建设自己的第一栋办公大楼了。
至于之后,那就到时候再继续建了。
毕竟星联科技的总营收,在1992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约3亿港元,其中港府市场占比40%,国内市场占比30%,其余市场主要来自东南亚、台湾等地,占30%。
公司盈利主要来源于【StarComm2】系列产品的热销,这款产品也带动了通讯设备行业的快速增长。
公司的净利润达到了1.2亿港元左右,利润率保持在40%以上。
所以李凡也是在构思,可以考虑将公司进行集团化重组运营了,不然后续的管理成本会越来越高。
也可以趁机在这个过程中,梳理下公司目前的业务,好方便之后的行业布局和规划。
-----------------
虽然【StarComm2】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李凡清楚地意识到,竞争对手已经在暗中蠢蠢欲动。
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等行业巨头也开始加强在亚洲市场的布局,并计划推出类似的便携通讯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