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拟阳光下散发出勃勃生机。
研究员昌经赋站在主控室的舷窗前,透过玻璃看向远处的蓝色地球。
他手中的平板上,满是实时监控的数据,每一行数值,都代表着生态系统的一个生命线。
他转过身,对着身旁的一位年轻技术员笑着说道:“如果这些数据是真人,我想它们现在正欢呼呢。”
年轻技术员被逗笑了,但很快又一本正经地回答:“昌工,您不用担心,系统运行非常顺畅。”
“氧气水平稳定,水资源回收率,达到了预期的98%。”
“如果这不是历史性的突破,那我不知道什么才是。”
昌经赋轻轻点头,脸上浮现出一抹自信的微笑。
他抬手点开视频通话,屏幕那头出现了李凡的身影。
“李总,您还在地面指挥中心吗?”昌经赋问。
“当然。”李凡的语气透着轻松,“不过,昌工,这么重要的时刻,我以为你会更紧张些。”
“紧张?”昌经赋故意耸了耸肩,语气故作夸张,“您觉得我能紧张得过您当年创业时,被逼着融资的那种场景?”
屏幕另一端的李凡轻笑出声:“当年的事别提了,今天咱们说正经的。生态系统的数据怎么样?有没有惊喜?”
“惊喜肯定有。”昌经赋点了点屏幕上的一组数据,“空气循环效率,比我们预期高出了5个百分点,而水循环系统,则彻底碾压了行业标准。”
“这套系统,可以说完全达到了太空长期生存的要求。”
李凡点了点头,眉宇间的那一丝紧张终于散去。
他靠在座椅上,开玩笑道:“听你这么说,我是不是可以计划,让咱们几个老朋友退休后,直接搬上太空了?”
“李总,先别想那么远。”昌经赋半开玩笑地回应。
“目前我们只能保证在封闭生态舱内,活得舒舒服服,但要带个啤酒厂上来,可就有点难了。”
屏幕两头同时传来笑声。
这些看似随意的调侃,却是两人多年默契的体现。
他们都知道,这一刻的幽默,不仅是缓解气氛,更是庆祝成功的方式。
太空站内的生物实验舱内,一组监测器,正对着几株小麦进行实时分析。
叶片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汽被捕捉、冷凝,然后流入一旁的水循环系统,经过净化后,又重新变成可以饮用的清水。
整个过程在几分钟内完成,流畅而精准。
一旁的科研员兴奋地向昌经赋汇报:“昌工,这组小麦的生长速度,比地球上快了10%。”
“模拟的微重力环境,对根系的扩展影响很小,看起来它们比我们更适应太空生活。”
“看来它们的太空梦,比我们走得还远。”昌经赋微微一笑,转身对视频中的李凡补充道。
“李总,这些植物不仅能生存,它们还可能改变我们对太空农业的认知。”
“好消息。”李凡点头,语气坚定,“但别忘了,这套生态系统的意义不仅在太空,它的最终目标,是让地球上的极端环境也能受益。”
昌经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您是说,像沙漠、极地这样的区域?”
“没错。”李凡的目光闪过一丝决心,“太空只是我们的起点,技术的价值必须回到地球,造福更多人。”
随着生态系统的初步数据公布,地面上的反响迅速扩散开来。
一时间,各大科技媒体,争相报道这一突破性的进展。
标题如《星联引领太空生态革命》、《封闭系统技术为人类移居太空铺路》等充斥着网络和报刊。
与此同时,《星联科学》也发布了相关的论文期刊,吸引了大量科研人员的下载观看。
国际社会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少国家的航天机构,纷纷向星联表达合作意向。
会议室内,李凡带着团队讨论如何回应外界的热烈反响。
他的语气依旧冷静:“技术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每一步,我们都要走得更稳。”
“星联不做短期炒作,我们的目标,是让世界真正看到我们的能力。”
一旁的公关负责人鲁语芙点了点头,提出建议:“李总,要不要通过一场国际发布会,向外界进一步展示我们的技术实力?”
“至于发布地点,我认为可以考虑放在火箭的发射场地,那样也更有氛围一些。”
“可以。”李凡微微点头,但补充了一句,“但别忘了核心内容。我们的优势不仅是技术,还有它背后的人类价值。”
当夜,李凡独自在办公室内的屏幕前,看着太空站的实时画面。
舷窗外的地球,依然蓝得迷人,而太空站上的绿色生态系统,仿佛是人类的一束希望之光。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成功,更是一次对未来可能性的全面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