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哦对了。”
陆远秋将买来的贴纸拿了出来,朝她问道:“你喜欢哪种。”
白清夏低头打量,呆呆地眨巴了两下眼睛,随后有点忍俊不禁地抬头。
陆远秋看去,才反应过来没有选择的空间,这些贴纸拿...
夜风穿过老城区的窄巷,带着初夏特有的湿润气息拂过面颊。陆远秋站在“夏一碗面”第一家门店的屋檐下,望着门口那盏始终亮着的黄铜灯笼,忽然觉得它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心脏。三年前他在这里煮出第一碗面时,连煤气灶都差点点不着;如今这盏灯不仅照亮了整条街,还牵动着上千公里外山村小院里一盏同样亮起的灯。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家书计划”的后台推送:今日新增寄信请求63封,其中17位老人希望子女能回一趟家。附带的照片里,有个老太太坐在轮椅上,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眼神望向远方,像是在等某个永远不会响的门铃。
他正要回复志愿者调度指令,白清夏从店里走出来,肩上搭着围裙,手里端着一碗刚出锅的面。“还没吃吧?”她把碗递过来,“加了新调的‘立夏’酱,你说今天要试口味的。”
他接过碗,热气扑上眉眼。汤底清澈却浓郁,面条劲道弹牙,那一勺琥珀色的酱料融进汤中,舌尖先尝到一丝微酸,继而是草本清香与淡淡甜意缓缓散开,最后竟泛起一抹暖辣,直通鼻腔。“这是……”他抬头看她。
“我用山楂、薄荷、姜汁和一点辣椒复合发酵了七天。”她坐到他身旁的木凳上,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夜晚的宁静,“我想让夏天也有温度。很多人以为清凉就是冷,其实真正的凉,是让人从内里舒展开来。”
他怔住。这句话让他想起父亲第一次喝完“春醒”面后的反应??那个倔强了一辈子的男人,捧着碗愣了好一会儿,才低声说:“这味道……有点像你妈做的番茄汤。”
那时他还不懂,有些味道之所以动人,并非因为技艺多高超,而是它恰好撞上了记忆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下周我要去趟西南。”白清夏忽然说,“有个偏远镇上的卫生所联系我们,说有二十多位糖尿病老人常年吃不上合口的饭菜,家属也大多在外打工。我想亲自送一批‘夏沁控糖版’过去,顺便看看能不能在当地建个临时服务站。”
陆远秋放下碗,看着她被灯光映得发亮的眼睛:“一个人去?”
“阮月如陪我。”她笑了笑,“她说她还没见过真正的梯田。”
他点点头,没再说什么,只是默默记下了行程安排。他知道拦不住她,也不该拦。自从她在启动仪式上拥抱父亲那一刻起,他就明白,这个看似冷静自持的女人,骨子里比谁都更执着于弥补遗憾。她想救的不只是病人的胃,更是那些被时间撕裂的情感纽带。
第二天清晨,陆远秋驱车前往康复中心。父亲的精神状态近来稳定了许多,甚至开始主动翻阅报纸,偶尔还会问起公司运营的事。当他推开门时,老人正戴着老花镜,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字。
“爸?”他走近一看,竟是一页工整的菜单草稿:**清蒸鲈鱼(少盐)、南瓜小米粥、凉拌木耳(无醋)、红烧茄子(植物油)……**
“你妈以前总给我列这个。”老人头也不抬,“那时候她刚查出高血压,我说我不吃这些淡出鸟的东西,她就天天写,贴冰箱上。后来……我也习惯了。”他顿了顿,笔尖微微颤动,“现在轮到我写了。你说,要不要寄给几个养老院?让他们参考着做饭?”
陆远秋喉头一紧。他从未想过,那个曾经认为“男人吃饭就得有肉有酒”的父亲,会在晚年学会为他人考虑饮食禁忌。
“当然要。”他轻声说,“我们可以做成‘亲情膳食指南’系列,配上语音讲解,让志愿者读给老人听。”
老人终于抬起头,目光中有种久违的光:“那你帮我打出来吧。字太丑,怕人家看不懂。”
他笑着应下,眼角微湿。
三天后,白清夏和阮月如启程前往云南昭庆镇。航班延误,抵达时已是深夜。当地联络人是个三十出头的女医生,名叫林知雨,穿着洗得发白的白大褂,在村口的小诊所门前等候多时。
“路上塌方修了一段,来晚了对不起。”她搓着手道歉,“但老人们听说你们真来了,好几个硬撑着不让子女扶,自己走来的。”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上,宛如铺展的绿绸缎。临时搭建的活动棚下,二十几位老人围坐一圈,有的拄拐,有的坐着轮椅,脸上却都带着期待的笑容。白清夏亲手为每人盛上一小碗特制营养餐,搭配“夏沁”酱料调味。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小心翼翼尝了一口,忽然红了眼眶:“这味道……跟我闺女小时候爱吃的酸梅汤有点像。”
“您女儿在哪?”阮月如柔声问。
“广东打工,五年没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