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踢掉赚钱能手首辅,给朕打理北方吧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市舶司会尽量管控白银等金属货币的泄流。
    通过形成贸易顺差,增加财富向大周流动的速度。
    大周的瓷器、茶叶、丝绸仍然畅销,现在又多了棉布、肥皂、铁器等新产品。
    这些产品在大周的国策体系下,割藩属国就像割韭菜似的。
    这些藩属国,要么和高丽倭国一样,沦为供应原材料的基地。
    要么跟南洋一样,成为经济上的殖民地。
    还有些藩属国,比如印地泰王国,则变成大周商品的倾销地。
    而跟大周贸易的别的国家也没好到哪儿去。
    西洋商人发现大周赚钱,可是大周并不需要他们的商品。
    每次西洋商人都带来大量的金银,买走大周的商品。
    现在户部的国库里,已经堆满了金银。
    钱多明必须得踢出去!
    李天看着钱多明说道:
    “钱爱卿,这次北莽刚刚归附,急需一位位,高权重的大员主持局面。”
    钱多明楞了一下。
    李天继续说道:“朕觉得,执行屯兵,移民北地,此事非爱卿不可!”
    “爱卿可同意?”
    钱多明心里一咯噔。
    按照之前的传统,内阁首辅就任地方,就会封国公,封实领地。
    比如唐孝仁出任西北大都督,就册封了镇西国公,封地六千户。
    那可是实封的贵族!
    六千户,这几乎是一县的人口了!
    而唐孝仁封的土地,整整有一个府的规模!
    现在大周的实封贵族,相当于是大周的藩属国。
    这是能传给子孙后代的铁饭碗啊!
    尽管宰执大周很威风,可是裂土封侯的赏赐,可是好几辈人的荣华富贵!
    只要后代不作妖,就能确保几代的繁荣。
    钱多明虽然有点不甘心,自己还有许多政策没完成。
    可是李天的条件让他难以拒绝。
    钱多明下跪说道:“臣定当万死不辞!”
    李天拍了拍:“善!”
    次日,对东辽的封赏下达。
    还有东辽部队维持不变,立马进军占领北莽的土地。
    占领了北莽以后。就地开始屯兵。
    另外签发了北方各省的灾民,前去北莽拓荒。
    而现任内阁首辅钱多明,册封为镇北国公,食邑六千户,裂土封公在北地。
    整体统筹北地的屯兵移民事务。
    同时朝廷会在北地开设郡县,重新勘察人数,划定郡县。
    这下子满朝皆惊。
    朝廷把北莽划为郡县,这个是大家意料之中的。
    可是内阁首辅出任,亲自统筹开发北地的工作,这仍然掀起了朝堂的震动。
    首辅离京,那么按照规定,次辅齐顺义将替补成首辅。
    那这样又会出现齐顺义独相的情况。
    按照大周的传统,内阁至少会替补一人入阁。
    这下子,许多有资历的大员,全瞄准了这个位置。
    李天这位圣上擅长制衡朝堂。
    每任内阁首辅都不会任期太长。
    不过与别的皇帝不同,李天对自己的宰辅还是待遇很好的。
    唐孝仁裂土封公,贾仁义裂土封公,钱多明也是裂土封公。
    这些可全是实打实的世袭国公啊!
    子孙后代的荣华都有了保障!
    光是成为宰辅,已经可以名垂青史。
    可是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君不见大周那么多首辅的子弟,现在有多少都泯然于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科举制的大周,想要确保每一代都可以中进士。
    那就跟连续中彩票的概率差不多了。
    但是如果可以得封国公。
    即便是子孙念书不行,也有份铁饭碗继承。
    只要大周国运昌盛,那么国公也能富贵。
    这份诱惑,即便是宰相也难以拒绝。
    群臣都知道,这位陛下是十分慷慨的。
    只要好好为大周做事,那么奖赏就不会寒酸。
    可是与大周作对的人,那下场绝对不会太好。
    现在,北莽的三贝勒被大周军队押解着,前往京都向大周皇帝请罪。
    包括三贝勒在内,北莽高层一网打尽。
    凡是在北莽出仕的大周人,则连入京论罪的机会都没有。
    按照李天下达的不赦令,这些人全部被斩首,脑袋挂在汴京城上,警示汉奸的下场。
    三贝勒忐忑中,被人押往了京都。
    内阁首辅空缺。
    朝堂又会出现新的动荡。
    钱多明离开的非常突然,朝中大员们都没有心理准备。
    等到钱多明离京以后,大家才意识到首辅已经换了。
    齐顺义按照惯例,升任为首辅。
    宣麻拜相的仪式在他就任次辅时已经办过了。
    齐顺义只是从皇帝与前任首辅手上接过了大印,交接就算完成了。
    钱多明和齐顺义配合默契,二人很快便完成了交接。
    接下来,便是谁进入内阁的问题了。
    这一次朝堂上又引发了新的风波。
    钱多明在家里打包收拾行囊,这次的风暴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钱多明的儿子钱顺帮着父亲整理书稿。
    士大夫,最重要的地方便是书房。
    会客啊,与别的官员书信往来啊,全在书房。
    此时钱顺正在烧毁钱多明的往来书信。
    都不是内阁首辅了,留着有些东西就是麻烦。
    钱顺算是个挺争气的儿子,现在在国子监读书。
    父亲要离京,都督北地,钱顺也只好放弃目前的学业。
    不过钱家已经实现了文臣转变勋贵。
    以后钱顺也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与封地,读书的意义也没多大了。
    不过钱顺还是有点关心京都的政局。
    毕竟年轻人的想法多一些。
    钱顺忍不住问道:
    “父亲,您离任以后,希望谁晋升为新的内阁大学士啊?”
    钱多明笑着说道:
    “内阁乃陛下私臣,究竟谁进入内阁,那是陛下自断的权力。”
    “这朝野上下,但凡是五品以上的,都能进入内阁。”
    钱多明又说道:“六部尚书率先入阁,只是先皇时期末年才有的默契。”
    “不过圣上用人,向来是不拘一格。”
    “谁也猜不准陛下会属意谁。”
    朝堂局势果然十分复杂。
    钱顺忍不住问道:“父亲,你觉得这次,会入阁几人?”
    钱多明说道:“先皇时期,内阁官员的人数是挺多的。”
    “最多时曾有过八人内阁的情况。”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