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重回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米家老家主那张一直都镇定从容的老脸上,表情无法控制地变得扭曲,仿佛是见到了天底下最最不可思议的怪事。
    不只是因为他认识那张脸。
    更是因为对方在现身的瞬间,就破解了他的术阵,将李七玄和女武官米粒两人释放了出来。
    而同时具备这两点的,就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曾经消失在雪州独断千山雪古遗址之中的米家老祖之一。
    米梦枕。
    曾经米家的盖代天骄。
    在当初那个时代,米梦枕这三个字代表的就是传奇和无敌。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
    雪又落了下来,比往年更早,也更静。没有风,只有细碎的白从天穹垂下,像一封封未寄出的信,轻轻覆盖在“念安堂”的屋檐上。石阶前那口铜盆早已不再接雪水,而是被改造成了一只小小的火炉,里面燃着松枝与干草混合的火焰,噼啪作响,映得门楣上的木牌微微发亮:“故事不灭,灯火常明。”
    门没锁。
    一个穿灰布大衣的男人推门进来,肩头落满雪。他摘下帽子,露出一张疲惫却温和的脸??是陈默,十年前那个在网吧里偷看《守望实录》片段、后来写下《妈妈做的最后一顿饭》的男孩。如今他已是“启言书院”的主讲教师,带着一批批曾误入歧途的少年重拾笔墨与良知。他怀里抱着一本厚厚的册子,封面用粗麻线缝制,写着四个字:**新守望录**。
    他在火炉旁坐下,将册子放在桌上,轻轻拍去雪尘。这本册子里,收录的是过去十年间由普通人自发撰写的真实记录:一位环卫工人在凌晨四点救起跳桥女子的全过程;一名自闭症儿童第一次主动拥抱母亲的瞬间;南极科考站中,两名科学家为保护一只受伤企鹅而放弃原定任务……每一篇都未经润色,甚至错别字连篇,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语言??不是控诉,不是哀嚎,也不是颂歌,而是一种低语般的坚持。
    陈默翻开其中一页,轻声念道:
    >“我不知道她能不能听见。
    >我只是每天晚上,在她坟前读一段别人写的故事。
    >有时候是我自己写的,有时候是从书里抄的。
    >她走的时候才十九岁,还没来得及学会爱这个世界。
    >所以我想替她多听一点,多记一点。
    >如果记忆真的能穿越生死,
    >那我希望她在那边,也能听到光的声音。”
    他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可就在这时,火炉中的火焰忽然跳动了一下,竟从橙红转为淡蓝,仿佛回应着文字里的温度。与此同时,墙角那台老旧录音机缓缓启动,磁带开始转动,却没有播放任何已知的录音。取而代之的,是一段陌生的童声,带着轻微的南方口音:
    >“姐姐,你说人死了以后,还能记得疼吗?
    >我妈说疼会过去的,可我还是怕。
    >昨天我看见一个老爷爷蹲在路边哭,他说他忘了孙子的声音。
    >我回家就把我录下的笑声放给他听。
    >他抱着录音机哭了好久。
    >原来记住一个人,就是在帮他活着。”
    陈默怔住了。这段话他从未听过,也不在任何版本的《守望实录》中出现过。他低头看向册子,却发现刚才那页的文字正在缓慢变化??原本的手写字迹如同被水浸湿般晕开,重新凝结成一行全新的句子:
    >“当讲述成为本能,沉默便不再是终点。”
    他猛地抬头,环顾四周。屋内依旧安静,只有雪落在屋顶的沙沙声。但他知道,这不是幻觉。就像当年那个少年跪在龙刀前听见“能”一样,有些东西,从来不需要证据,只需要相信。
    夜深了。
    陈默合上册子,正准备离开,忽听门外传来脚步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门被推开,进来的是一队孩子,最大的不过十二三岁,最小的才五六岁,穿着厚实的棉袄,脸上冻得通红。带队的是个年轻女人,扎着马尾,眼神清澈坚定??她是林晚的孙女,林知遥,现任“念安堂”全球联络人之一。
    “我们来了。”她说,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孩子们鱼贯而入,有的抱着蜡烛,有的提着灯笼,还有一个背着一把破旧的小提琴。他们在屋中央围成一圈,默默坐下。林知遥从背包里取出一张泛黄的纸,展开后压在木桌上。那是林晚生前最后一份手稿的复印件,标题只有两个字:**回音**。
    她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读: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勇气,不是不怕死,而是不怕遗忘。
    >不怕忘记那些曾温暖过你的人,
    >不怕承认自己也曾冷酷、懦弱、伤害过他人。
    >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