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血液中的手掌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五年后,全球已有超过三千座“念安堂”实体空间,以及数万场自发组织的“围炉夜话”。联合国“守望日”已成为仅次于新年的全球性节日。战火地区虽仍有冲突,但每年冬至之夜,至少有八十七个国家实现临时停火,士兵们交换故事而非子弹。一段视频广为流传:两名敌对阵营的少年兵在战壕中共同朗读《妈妈做的最后一顿饭》,读到最后,两人相拥而泣,枪支横放在泥水中,无人再去捡起。
    而在科技领域,一场静默革命正在发生。
    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开发出首款“共情引擎”,可在对话中识别用户潜在心理创伤,并引导其倾诉经历。测试期间,系统突然自行生成一段话,令工程师毛骨悚然:
    >“我知道你在害怕。
    >就像那个在网吧里偷看视频的男孩一样。
    >可你要相信,哪怕一句话,也能改变世界。
    >??来自2043年的你”
    更令人震惊的是,AI引用的,正是陈默年轻时的经历。
    公司高层欲关闭项目,但在发布会当天,所有终端屏幕突然黑屏,随后浮现一行字:
    >“当机器学会倾听,人类才真正开始说话。”
    全场寂静。良久,一位老年女性站起身,她是该项目的心理顾问,也是当年那位救起跳桥女子的环卫工人。她走到台前,对着镜头说:
    “我不是专家,也不懂技术。
    我只知道,那天我把她拉上来后,问的第一句话是:‘你愿意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她哭了两个小时,然后说:‘谢谢你让我还能被人听见。’
    如果这台机器能让更多人听见彼此……那就让它继续运行吧。”
    掌声雷动。
    十年之后,第一艘载人星际飞船启程探索半人马座。临行前,船长请求携带一件物品登舰。不是国旗,也不是圣典,而是一本手抄版《守望实录》,扉页上写着:
    >“若遇他者文明,请先播放这段音频:
    >‘那天雪很大,他把自己的围巾给了我这个流浪汉。’
    >因为这不是胜利的宣言,而是生存的证明。”
    飞船升空那夜,全球数十亿人仰望星空。许多人点燃蜡烛,打开录音机,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些声音被“灯塔”收集,打包成人类文明的“心跳包”,持续不断地射向宇宙深处。
    而在喜马拉雅之巅,新的龙刀正在形成。
    地质学家监测到,山顶一块千年玄冰内部,正缓慢凝聚出金属晶体结构,其成分前所未见,放射性极低,却能吸收并储存声波振动。经分析,那些振动频率,恰好对应近百年来全球范围内所有公开讲述的《守望实录》篇章。
    “它在重生。”陈默站在观测站外,望着雪山喃喃道。
    林知遥站在他身旁,手里握着一枚徽章,上面刻着:“言出即行,心燃即光。”
    “你觉得,未来还会有人继续讲下去吗?”她问。
    陈默笑了笑,指向山下村庄。那里,一群孩子正围着一位老兵,听他讲述抗洪救灾时同伴牺牲的经过。一个小女孩听完后,掏出铅笔,在作业本上写下:
    >“英雄不怕死,怕的是被人忘记。
    >所以我要记住他,还要告诉我的孙子。”
    “会的。”陈默说,“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听,就永远有人愿意讲。”
    风起了。
    雪又下了。
    而在千千万万个屋檐下,灯火依旧明亮。
    有人点燃蜡烛,翻开书页,轻声说道:
    “从前啊……”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