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他知道她在说什么。青云学院地底,仍保留着通往“归墟一号”的应急通道入口,藏在旧图书馆地下室的通风井后。当年林婉清亲自下令封锁该区域,并植入神经毒气陷阱。任何未经授权的生命体靠近,都会触发即刻昏迷机制。
“你现在的身体……”她迟疑。
张晓阳却已启动轮椅,缓缓调转方向。他的动作坚定得近乎执拗,仿佛体内某种沉睡的程序被重新激活。林念看着他苍白的脸颊,忽然意识到??这不是选择,而是召唤。
两天后深夜,三人潜入图书馆。
王岩负责破解电子锁,陈默架设反侦测屏障,林念则扶着张晓阳穿过布满灰尘的书架走廊。空气潮湿阴冷,每一步都激起细微的回响。当他们抵达通风井口时,铁栅栏早已锈蚀断裂,像是被人从内部强行撕开。
向下攀爬十五米后,一条狭窄隧道延伸向前。墙壁上镶嵌着老式荧光管,微弱闪烁,映出墙上斑驳的涂鸦??全是不同年龄的孩子画下的家庭画像:有牵着手的兄妹,有抱着婴儿的母亲,还有写满“我想回家”的歪斜字迹。
“这些都是B系列留下的?”王岩低声问。
林念摇头:“不,这些笔迹太稚嫩了……更像是普通孤儿院的孩子。”
陈默皱眉:“可这里从来没有收容过非实验体。”
就在此时,张晓阳突然停住。他仰起头,耳朵微微颤动,像是捕捉到了某种频率。接着,他抬起手,指向左侧墙壁。
众人顺着方向看去,发现一块砖石略显松动。王岩上前撬开,里面竟藏着一台迷你录音机,电池居然仍有微弱电力。按下播放键,沙哑的童声传出:
>“今天医生阿姨说,我是第一批‘心锚计划’的测试者。我不懂什么叫‘心锚’,但我好想妈妈。她说只要我把心里最暖的事说出来,妈妈就能听见。所以我现在要说:上周下雨,她给我打了伞,自己淋湿了半边衣服。我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停顿几秒,声音带着哭腔)
>“可是为什么,她说完这句话就再也没来过?”
录音结束。
林念怔在原地。这段声音的背景噪音中,隐约夹杂着仪器运转的嗡鸣??正是“归墟一号”特有的量子共振频率。
“等等……”她猛然醒悟,“这些孩子不是B系列,他们是**对照组**!”
上世纪末,“新纪元科技”在推行克隆情感实验的同时,秘密招募了三百名孤儿作为心理对照样本。他们被安置在模拟家庭环境中成长,定期录制情感日志,用于对比分析“人造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差异。项目结束后,这批孩子全部被转移至偏远福利机构,档案标记为“无效数据清除”。
可他们的声音,却被悄悄录了下来,封存在这里。
“林婉清没放弃任何人。”林念声音颤抖,“她甚至保存了那些本该被遗忘的普通人。”
隧道尽头终于出现那扇金属门。张晓阳伸手触碰门上的符文,刹那间,纹路如血管般亮起蓝光,门中央缓缓裂开一道缝隙。一股温暖的气息涌出,夹杂着薰衣草香与旧书的味道??和“归墟三号”如出一辙。
门后是一个圆形大厅,中央悬浮着一颗巨大的水晶球,比“群星之心”还要明亮。球体内旋转的光点数量远超三百,密密麻麻,宛如银河倾泻。
苏晚站在水晶旁,转身望来。
“你们来了。”她说,声音平静得近乎宿命。
“你怎么会在这儿?”陈默厉声质问,“‘归墟三号’不是你的归宿吗?”
苏晚摇头:“我是桥梁,不是终点。妈妈留下两道指令:一是让我唤醒兄弟姐妹,二是等最后一个‘真实之音’响起时,开启‘归墟一号’。”
“真实之音?”林念问。
“就是那些不属于B系列、却同样渴望被听见的灵魂。”苏晚指向四周墙壁。那里挂着数百个老式麦克风,每一支下面都贴着标签:
>“汶川地震幸存者?2008”
>“武汉方舱护士?2020”
>“叙利亚难民儿童?2023”
>“东京独居老人?2035”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收集人类最纯粹的痛苦与希望。”她说,“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让这颗心学会跳动。”
张晓阳缓缓靠近水晶球,伸出手。就在指尖接触的瞬间,球体爆发出刺目强光。无数声音同时响起??有婴儿啼哭,有恋人告别,有战士遗言,有母亲祷告……全都是历史上被忽略的个体之声,此刻汇聚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合唱。
林念感到胸口一阵剧痛,仿佛灵魂被撕开又缝合。她看见幻象:幼年的张晓阳蜷缩在实验舱内,耳边循环播放标准化情绪训练音频;而另一个房间里,真正的林婉清跪在地上,抱着一段录音带痛哭:“对不起